精读千古文章-12b寄情:姚鼐如何在山水中照见自己?《登泰山记》
这一次我们来说千古文章这一讲,我们说的是清代姚鼐的登泰山记。姚娜在清代古文家里是压阵的人物,登泰山记是千古文章里的山水游记名篇。
你可能听过两句话叫寄情山水,归隐田园。你看,在中国的传统文化里,自然往往不是作为人对立面的客观世界,而是一个能够用来做情感寄托,甚至能和人沟通情感的灵性世界。跟田园相关的归隐,我们在前面陶渊明的归去来兮辞里已经讲过了,这一讲就通过登泰山记来讨论剧情。山水是一个文化概念,寄情也是一种独特的文化情感,山水里寄托的情感可以是很多样的,王羲之的兰亭集序讲的是自己对生死问题的感悟。柳宗元原有名的永州8记,既有Z治和生活上的双重抑郁悲愤,也有一种通过自然界来审视内心的宁静。
那么,姚奈写泰山又是要寄托什么情感呢?我先来说一个读古人游记的诀窍,就是很少有人是不带情绪的写风景和行程的。读中国人的这类文章,先要一把抓住文章里的情绪基调,再用知人论事的方式了解文章的背景和作者的生平,你就能发现古代散文家的遣词造句到底讲究在什么地方。比如姚奈这一回写泰山,粗粗地看一遍,你就能感觉出来这篇文章情绪高昂,用今天的话说就是特别正能量。
要说这种情绪能量的来源,得先从作者写文章的前后说起。姚奈是安徽桐城人,你也许听过桐城派古文,这个文学流派历时两百多年,几乎和清朝共识中。因为师徒传授和联姻,桐城在清代有许多家学渊源的文化家族出了大量的古文家。现代人统计过,桐城派文人有1200多人。桐城派的三大祖师是方包、刘大奎和姚奈。
以姚奈的文章最好。姚奈33岁入翰林院,41岁辞官。文章提到,自京师,乘风雪,历齐河长清,穿泰山西北谷,越长城之限。至于泰安,说的就是这次辞官以后的行程,有种说法是姚娜因病辞官,但他特意写文章讲述自己如何踩着齐膝深的大雪登泰山,这哪里有生病的样子?他辞官是主动的选择,官场并不符合他的理想。他说过,君子如果志向不得施展,就不如从容进退,免于遭遇耻辱。他这次也不是要去做隐士。
姚奈的计划是用教学和著述来实现自己的责任。登山以后,他就开始讲学和著作生活了。所以姚奈这次登泰山没有什么对生命的茫然和矛盾,而是满怀着摆脱羁绊的愉悦,又掺杂了儒家君子的笃定和跃跃欲试的壮志。我们要注意,他这次目的地是泰山,泰山代表的就是儒家精神,对儒家信徒来说,登泰山本身就是一个追随孔子的意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