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想上的中国史-12从新亚书院到哈佛,东汉研究的起始《东汉生死观》1
于是在HK去了新雅书院,开始了他对于中国文化、中国历史认真的研究。不过在那段时间当中,他也花了相当的功夫,对于西方关于文艺复兴时代之后的历史进行了非常深刻的认识跟理解。
思想上的中国史-12从新亚书院到哈佛,东汉研究的起始《东汉生死观》1
于是在HK去了新雅书院,开始了他对于中国文化、中国历史认真的研究。不过在那段时间当中,他也花了相当的功夫,对于西方关于文艺复兴时代之后的历史进行了非常深刻的认识跟理解。
在中国历史的这一部分,他跟随着钱穆这个时候他的主要的领域是秦汉。他在这个时期曾经写过对读郭沫若是批判书和老师钱穆的先进周子系列的文章。不过那个文章不算是学术性的,他真正写的第一篇学术性的文章,他所处理的主题是东汉的豪族,豪族和东汉政权建立之间的关系。然后他从东汉豪族探索出这样一条联系的历史脉络,就点到了魏晋的名士。这是一篇要讲关于外经思想转折,但这篇文章还没有写完,于是就得到了机会去到了美国哈佛大学,到了哈佛大学,他遇到的老师是杨连生。
杨连生当时在美国的汉学界非常的有名,他被称为美国汉学界的警C。我这样说,因为亚当利森一方面非常的剥削,另外一方面他应对当时美国汉学中国研究的这个领域所遇到的一些特殊的现象。他对于中国历史、中国文化的每一个时期,每个面向多多少少都有涉猎,而且他兴趣广泛,更重要的是他担负了这个特别的责任。那个时候美国的学术期刊,只要遇到了是跟中国历史有关的学术著作出版,他们首选就是请杨连生来写书评。而作者如果知道是杨连生要来评他的论文,评他的书,通常内心都会有点紧张,有点害怕。因为杨连生博学,而且眼光非常的锐利,他很快就可以看得出来,你在你的研究上是不是犯了什么样的错误。
他的书评真的就是没有空话,他不空泛的称赞,但是他也不会随便就给富评谩骂。泰丁就像是拿着一根针一样,一针就刺到,真的就是痛处,说这个地方非常明显的忽略了什么样的史料,或者是在这个地方两份史料文献其实是接连不上的。他的意见都是这样。因而这样的方式他给那个时代的美国,来自于西方的汉学界非常重要的服务。也就是逼着所有的人在写论文发表论文的时候,脑袋里面必须要有这个哈佛大教授杨连生。你得要自己去设想什么是杨连生的标准,你也得要在你写的论文当中符合杨连生标准,因为这个几率太高了。如果你不先做这样的准备,那不管是期刊的编辑或者是其他的同行怎么看待你,非常有可能杨连生一出手你就招架不住了。
但也因为这样,所以杨连生做学问的方式,说老实话和钱和云石都非常的不一样。杨连生他是一个全方位的中国文明的学者,也都表示没有什么朝代或者是领域的限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