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视角下的中国史-38明朝的内阁与英国的内阁
我们都知道中西方Z治和文化差异很大,尤其是在制度方面。但是你知道吗?在中国和西方出现过一个名字相同的制度,那就是内阁制。那中国的内阁制和西方的内阁制一样吗?他们反映出中西方Z治制度的哪些不同呢?我们今天就来了解一下。
咱们先来看看中国的内阁,你记不记得在中国古代历史上有一个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官职,叫做丞相。这丞相在中国存在了一千多年,一直以来都是皇帝的重要助手,协助皇帝处理日常纷繁复杂的政务。在这个过程中,丞相的权利就越来越大,逐渐威胁到了皇帝的权利。所以皇帝既需要丞相,又要想办法防止丞相掌握太大的权利。到了明朝的时候,明太祖朱元璋甚至直接废除了丞相制度,并且规定子孙后代再也不许设立丞相。此后丞相也就消失在了历史长河中。
在废除丞相制度后,皇帝就面临一个重大难题。在以前有丞相负责协助皇帝处理政务,而现在丞相没了,皇帝要自己来处理政务了。国家这么大,事情那么多,皇帝自己根本就忙不过来,那该怎么办呢?于是一个机构就诞生了,那就是我们今天要说的内阁。内阁正式设立于明成祖时期,也就是派郑和下西洋的那位皇帝。最初的内阁实际上只是一个没有什么实际权力的秘书机构,内阁成员称为大学士,都是品级比较低的官员,这些官员其实就是皇帝的亲信,有什么大事叫过来讨论,给皇帝提供一些建议。
在明仁宗和明宣宗时期,内阁开始拥有了票拟权,随着内阁的进一步发展,票拟逐渐就成为了一项制度。什么是票拟呢?就是内阁大学士在小票上写下批阅建议,把这个小票贴在奏折上面供皇帝参考,皇上再用红色的笔进行批示,这一步被称为披红。然后再经过一系列流程之后颁布施行。从这里就可以看出,中国的内阁只有建议权,他没有决策权,最终的决策权力掌握在皇帝的手中,只有皇帝批红后,决策才能生效。在此后的很长一段时间里,内阁提出的大部分建议都被皇帝所接受,也就是说皇帝很少驳回内阁提出的建议,这使得内阁的权威逐渐增强。尽管如此,最终的权力归根到底仍然掌握在皇帝的手中吧。因此,内阁在本质上只是向皇帝提出建议的秘书机构,他的存在进一步巩固了皇帝的权力。
当然了,在明朝也出现了一些在权力和威望方面堪比丞相的内阁首辅,也就是在内阁中位列第一位的辅臣。你比如说万历年间的名臣张居正,他在李太后的支持下进行了改革……
龙爸开讲关注
心理故障了该怎么办?
byminluo2@q.com
社交中的接纳与拒绝
bybeibeivsswl@
用心理学解读生活
by龙爸开讲
留守儿童该如何健康长大?
走进婚姻真的那么难吗?
by
每个人都有脆弱的时候
b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