乱世求生记:从东汉到三国-05皇帝不是真的皇帝,朝臣也不像是朝臣
在前几期的音频节目当中,为大家解释了东汉皇权衰弱,外戚和宦官轮流掌权的这种特殊Z治局面。在这其中外戚的势力甚至可以连接朝廷内外,这是西汉和东汉Z治权利上很大的差异。
乱世求生记:从东汉到三国-05皇帝不是真的皇帝,朝臣也不像是朝臣
在前几期的音频节目当中,为大家解释了东汉皇权衰弱,外戚和宦官轮流掌权的这种特殊Z治局面。在这其中外戚的势力甚至可以连接朝廷内外,这是西汉和东汉Z治权利上很大的差异。
而东汉时期的外朝也和西汉时非常不一样,最大的变化在于氏族的兴起。什么是氏族呢?氏族的形成和经学、太学都有关系。不过,从东汉的Z治势力结构上来看,氏族现象最重大的意义则是在于那是外朝的一种新的集结的方式。
从西汉到东汉,大姓、宗族、豪强的势力越来越大。原来在西汉的时候还被视为严重社会问题的土地兼并现象,到了东汉逐渐变得越来越理所当然。榆是身份和财富紧密的相连,阶级流动越来越少,越来越难。几个大姓永远都是大姓,他们的土地面积只会越来越大,他们家的财富只会越累积越多,相应的地方上其他人的出路就被堵住了。
东汉中期以后,朝廷延续着表彰儒学的政策,这使得地方几近停滞的阶层流动有了新的发展。表彰儒学的实际作用,那就是凸显如诗。这个如诗指的就是基本上依循着儒家的教育内容,掌握了足够对于经书的认识和理解。他们不管是在社会上或者是在Z治上,都因而取得了特殊比较高的地位。部分的这种如师,他们就能够借由所得到的尊崇向上流动学习儒学。尤其是到京师里进太学来学习儒学,于是就变成许多地方人士他们仅有的向上流动的通道了。
因而在太学,在一些有名的如师或者是官员的身边,就集结了一群人从弟子到门生到宾客,这是一种新的群体集结的方法。他们为什么会走上这条路?因为很清楚看到了社会上有许多有形或者是无形的资源,都被控制在大型豪族的手里,这些资源对自己是封闭的,就只剩下儒学开的这么一小扇门,让他们有机会可以参与以及去享受分享这庞大的资源,他们如果不集结就彻底没有机会了。不过就算他们集结了,想要取得资源,相较于眼前的大型豪宅仍然极度的困难。这种处境就使得这个集团产生了高度不满和不安。而有了这样的一种骚动的性格,形成集团的主要力量是氏族们对于现实僵化的社会关系。
表现集团团结意识的最主要的方法,那就是清一色。这个轻易的本质,用后汉书当中的描述,那就是品和公卿裁量执政。也就是大家聚在一起去评论一些拥有权利的人,看他们谁是好人,谁的品德有缺陷,看他们谁做的好,谁做的比较差。裁量执政和品和公斤又稍微有一点不一样,裁量执政还是对事以事作为对象来评量。但是品和公心一听也就知道这是直接对人的,看哪一个人人品比较好,或者是哪一个人人品比较不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