细说《水浒传》。
说起水浒传,只要是中国人,我敢说应该是无人不知无人不晓。
但是你们想过没有?对于水浒、三国这么耳熟能详的经典,我们又真正能了解多少呢?
说起水浒传中的人物,我们老中青三代人心中,其实大多是脸谱化、漫画化和电视剧化的形象。如果我告诉你们,李逵是个没有人性的人&渣,宋江是狡诈奸邪的恶人,林冲是个内心柔软的宅男,鲁智深是个既好色又滑头的和尚,武松是变&态压抑滥杀无辜的市井强人,而看似厚道的晁盖这个草包带头大哥,其实呢,无时无刻不想弄死二把手宋江……
这些分析和解析,你们真的想到过吗?
还有水浒传中一百单八好汉那么多绰号,现在玩游戏呀、看电视剧啊,不少中小学生张口闭口都津津乐道,什么旱地忽律朱贵了、火眼狻猊邓飞了……
但到底它是什么意思呢?忽律是什么来历呢?狻猊又是什么动物呢?而且一百单八将当中三个带病字的——病关索杨雄、病尉迟孙立、病大虫薛勇,这三个人都是好汉,他们没有一个人是有病的,为什么他们的绰号前面要加个病字呢?
如此这般,如果我对此掰开揉碎,从历史、从考据、从说文解字的角度给你们趣味解析、趣味讲述,你们是否能会重新燃起对水浒传的兴趣呢?
我本人啊,从小学三年级就开始看水浒传,估计听到这里肯定马上要听众暗笑,老师您就吹牛叉。您说您当时三年级看水浒传,小人书不就得了吧,还从三年级看水浒传,实际上我还真不是吹牛叉,我就是从小学三年级看原版水浒传,当时也是连蒙带猜,确确实实好多字都不认识。
但是就是到了今天我还依稀记得在一个五月初夏的季节,在我老家天津的四合院里,我坐在小椅子上捧读水浒传。从下午到傍晚我一直看,直到我奶奶叫我吃晚饭,我才从书中的情节中惊醒过来。当时我正沉迷于这李逵用大斧子砍人,于是我就对我奶奶说,我看一会儿再吃吧。
但也就是这一抬头一低头的,就这时间内,因为我跟我奶奶说话,再看了一下屋子里的灯光,再一低头就看不见书上的字儿了。因为那个时候已经完全是天色黄昏了,天色阴暗了。这能说明什么呢?这恰恰能说明我自少年时代起,我就对水浒传痴迷的不行。
那么为什么人在少年时代爱看水浒传呢?我少年时代看到李逵、鲁智深、武松杀R就拍手称快。青少年的习性就是喜欢看个痛快。因为我们看水浒传之前,也有了先入为主的价值观。李逵、鲁智深、武松是好人,所以但凡被他们杀的肯定就是坏人。现在一想,这就是从强盗的角度看社会,看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