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阳明心学传习录研读-03走向成圣
传习录黄修毅录中写道,无骄人,致良知,在格物上用功,却是有根本的学问。日长近一日,愈久愈觉精明,是儒教人事事物物上去寻找,却是无根本的学问。方麒壮士虽暂能外面修士不见有过老则精神衰败,终须放倒。辟如无根之树,移栽水边。所以暂时先好,终究要憔悴。
12岁时,少年王阳明确立了乘胜的志向。王阳明原名王守仁,生于明宪宗成化八年,也就是公元1472年,明嘉靖七年去世,也就是公元1529年,浙江余姚人。他父亲叫王华,是名成化17年的状元,做官做到南京吏部尚书。他祖父叫王伦,应该是一个洒脱不羁的人,当时的人把他比作陶渊明、林和靖、王阳明的家族。再往上追溯,可以追到西晋时期琅琊孝子王兰,王懒的孙子就是东晋丞相王导后王导的后裔、王户的六世孙王道迁居余杭。再后来,王道子王补之又迁居上虞,王府之曾孙又移居到余姚,成为余姚王阳明家族的起源。
王阳明原来的名字叫王云,据说在他出生前,他的祖母做了一个梦,梦见天上一个神仙踏着祥云把一个可爱的婴儿送到自己怀里,然后隔壁就传来了婴儿的啼哭声,儿媳妇生下了一个儿子,他就是王阳明。他祖父为了纪念这个梦,就给婴儿取名王云。奇怪的是这个孩子直到5岁还不会说话。将近六岁那一年,有一天一个和尚从门口经过,看到王阳明,感慨的说,天机是不可泄露的,你们既然泄露了,他自然就不会说话了。于是他祖父把他的名字改为首人。果然,王阳明很快就会说话。大约在12岁时,少年王阳明就确立了成圣的志向,这个志向一下子让王阳明和同时代的人拉开了距离。
如果我们了解历史,就会知道王阳明生活的时代处于Z治上特别残酷的时期。整个明代社会的特点,一方面是富裕,是商业的觉醒,是向着海洋的远行。另一方面就是封闭,是残酷的苛政。残酷到什么程度呢?和王阳明同时代的文徽明在北京期间给岳父写过一封信,提到短短几天内,官员被战死者16人,充军者11人,削官为民的四人,所以文徽明不敢再待在官场,找了个借口向皇帝请辞,回到老家苏州,把园林当做了桃花源。另一方面,那个时代的读书人都通过科举来实现自我的价值,但所谓的自我价值只是为了做官,读书已经不是为了人格的完善,而是为了升官发财。王阳明的立志成圣,既没有走上退隐的路,也没有走上绝大多数人走的做官的路,而是走了一条自我人格完善的路。他其实是回到了儒家的初心,恢复了儒家的源流,要做人,做你应该成为的那种人。
儒家从创始人孔子到孟子,再到宋明理学,一直认为夏商周三代是理想的和谐社会。如何回到那个和谐社会呢?他们开出的药方是培养个人的德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