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阳明心学传习录研读-24知和行
徐爱向王阳明请教知行合一的真谛。王阳明就说,举个例子来说,说到底不明白哪里呢?徐爱说,现在的人都明知有父亲就应该孝顺,有兄长就应该尊敬,但往往不能孝顺,不能尊敬。可见知与行实在是两码事吗?
王阳明说这是被私欲隔断了,不是知与行的本体了。没有知而不行的知而不行就是还没有真正明白。圣贤教导我们认知并且践行,正是要恢复知与行的本体,不是很随便的告诉你有认知就可以了。所以大学就像喜欢美色和厌恶臭气一样,来启示人们什么是真正的知与行。看见美色是只喜欢美色是行,见到美色时就马上喜欢她了,不是在见了美色之后才起心去喜欢。闻到恶臭是只讨厌恶臭是行,闻到恶臭时就开始讨厌了,不是在闻到恶臭之后才起心去讨厌。一个人如果鼻塞,即使恶臭在跟前,鼻子闻不到,也就不会讨厌了也是因为他不知道臭。
我们讲某人知道孝顺父母、恭敬兄长,一定是这个人已经做到了孝顺父母、恭敬兄长,才会说他知道孝悌,并不是只知道说些孝悌之类的话,就可以称他为明白孝悌了。再如,知道痛,一定是他自己真的疼痛了才会知道痛。知道寒,一定是他自己真的寒冷了。知道机,一定是他自己肚子真的饥饿。
了知与行怎么可能分开呢?这就是知与行的本体,没有私欲在其中。圣贤教诲大家,只有这样才可以称作知,不然就算不上知了。这是多么紧要实在的功夫。非要把知行说成两件事,是什么意思呢?我要把知行说成一件事,又是什么用意呢?倘若不懂得我提出的知行合一的目的,一味纠缠是一件事儿还是两件事儿,又有什么用呢?
另一次,徐爱说,古人把知和行分开来讲,大概是叫人有所区分,一方面做知的功夫,另一方面做行的功夫,这样所做的功夫才能落实。王阳明认为这个理解就偏离古人的原意。他说,我以前说过知是行的意向,行是知的功夫,知是行的开始,行是知的结果。如果明白了这个道理,那么讲知的时候,行其实已经包含在其中了。讲行的时候,知其实也包含在其中了。
古人之所以把知和行分开来说,只因世上有一种人,只顾稀里糊涂,随意去做事,根本不思考琢磨,完全肆意妄为。因此必须说一个知,他才能行得端正。还有一种人,海阔天空,漫无边际的思考,根本不愿切实例行,只是无端空想。所以必须着重说一个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