逛博物馆学科学-03恐龙是怎么称霸一时的——上海自然博物馆(上)
本期节目我们去看看上海自然博物馆,我将用两期的时间为大家详细介绍恐龙的进化和灭绝过程。
恐龙作为古生物中的一个大类,世界上各个自然博物馆都很重视。但是要论重视程度,最高的还要是上海自然博物馆。上海自然博物馆的前身是徐家汇博物馆,新馆坐落在静安区,外形酷似海螺。现在的上海自然博物馆一共有三个主题板块,分别是地球和宇宙、古生物进化以及人类文明发展。上海自然博物馆定期会举办恐龙特展,这里收藏的马门、西龙气龙、暴龙化石都属于镇馆之宝级别的产品。那么这么多种类的恐龙要从何学起呢?我们可以先从整体上对恐龙进行一个划分。
从大类上分,恐龙可以被分为膝臀目和鸟臀目,它们的划分标准就在于恐龙的腰部结构。膝臀部的骨盆和蜥蜴相似,按照现代人的审美来说不是太好看。而鸟臀目的盆骨类似现在的鸟类,显得更均匀。很有趣的一点是,所有的肉食类恐龙和部分食草类恐龙都属于蜥臀目,这其中包括了霸王龙、暴龙、迅猛龙等一系列大型恐龙,而鸟臀目则包含了剩下的草食性恐龙,包括剑龙、甲龙、肿头龙等。
那么这些结论又有什么证据支撑呢?最有力的证据就是牙齿,很多古生物学家都对牙齿有深入的研究,因为牙是动物身上最坚硬的部分之一,可能那些灭绝的生物身上的皮毛和骨头不易保存,但是牙齿却能够经得住风吹雨打,保存至今。鸟臀目的恐龙在嘴前都长有类似鸟类的喙一样的骨头,这些类似牙齿的骨头可以切割植物,而嘴中的牙齿适合研磨食物,不是像肉食恐龙那样撕裂肉类。就此可以断定,鸟臀目的恐龙都是食草恐龙,而西臀部的恐龙牙齿就像一把锋利的小刀,错落有致的排列顺序,很明显是为了将大肉切成小肉,这就区分开了食肉和食草的恐龙。同时,膝臀目恐龙大多不需要四脚着地,两条腿同样可以走路。它宽大的盆骨赋予了西屯墓中肉食恐龙极快的奔跑速度,这就要求这些恐龙有良好的协调性。那么协调性从哪来呢?
说到这里我们就可以具体的捋一下膝臀木恐龙的进化史了。以最早的膝臀木恐龙农神龙为例,它生活在距今约2亿年前的地球上,体长1.5米,重量不超过10公斤。这看起来不算很大,很多科学家一度认为它是食草恐龙,但人们发现它的化石中有一些絮状物的存在的痕迹,这些絮状物类似于神经,它控制着龙神龙脖子和双腿的运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