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典文明之路-24青花瓷器(上)
第六章第四节青花瓷器上级。
青花瓷器为什么会出现在元代?为什么没有出现在经济和贸易更发达的宋代,或者是瓷器烧制技术更成熟的明代呢?这里面有多种原因,而这些原因组合起来就成了历史的必然。其中最主要的两个原因就是元朝统治者的审美与多种文明的融合。
先讲讲元朝人的审美。在元朝之前,唐代和宋代的中国人喜欢青瓷甚于白瓷,至少在士大夫阶层如此。对于青瓷和白瓷最有名的评论莫过于茶经的作者陆羽了,他在茶经里写道,邢,瓷类银,越瓷类玉,行不如乐一也。若邢瓷类雪,乐瓷类冰,邢不如乐二也。邢瓷白而茶色丹,越瓷青而茶色绿,邢不如越三也。其实这三句话颇为主观,倒过来讲也非常通顺合理。乐瓷类玉,邢瓷类银玥不如行衣也因此并不能说明白词就不如青瓷。所以在宋代,虽然定窑的白瓷已经烧制的非常好了,但是它依然成为不了主流。相比洁白如玉的白瓷,宋朝人更喜欢闪着青色光泽的青瓷,而到了元朝,青瓷和白瓷的地位就颠倒了过来。
元朝的统治者和唐宋的统治者不同,蒙古族非常豪放,没有宋朝人那种细腻的文化情趣,因此他们对宋代瓷器那种靠细微颜色变化带来的美感不感兴趣。蒙古人崇尚白色,比如他们住的蒙古包都是白色的,很多服饰也是白色的。到了元代,青瓷的发展便停滞甚至倒退了,很多工艺也从此失传了一些,宋代民窑虽然还在出产瓷器,但是质量却大不如以前了。但是在元代,白瓷却迅速发展,出产白瓷的景德镇也替代出产青瓷的龙泉窑,成为中国瓷器制造的中心和世界瓷都。和青瓷相比,白瓷有两点优势。首先它容易做的完美,只要想办法把高岭土中的铁质尽可能的去除即可。但是青瓷需要控制高岭土的含铁量,多一点少一点都不行,一旦控制不好,烧出来的瓷器颜色就不对了。其次,如同白纸上好画画一样,白色的瓷胎上容易绘制各种图案和上各种颜色。
至于白瓷上最早采用的颜色为什么为青蓝色,这里面又有两个原因,而第一个原因则和元朝的历史有关。在中国历史上,元朝是一个非常特殊的朝代,历史学家对它褒贬不一。主流的西方学者,比如哈佛大学的费正清认为,蒙古人的入侵不仅破坏了宋朝和全世界的经济发展,而且中断了中国向资本主义过渡的可能性。但是另一方面,蒙古人的足迹遍及欧亚大陆,客观上帮助了东西方文化和文明的融合。比如在元青花中,大量的融入了波斯文明和YSL文明的结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