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格心理学40讲-37意义比快乐更健康 _ 积极心理学论真实的幸福
这集里我们讲了很多有关财富与主观幸福感之间关系的研究,结果虽然不甚统一,但可以肯定的一点是,以赚钱和消费为基础的幸福寻求方式,不一定总是能带来积极的幸福结果。有人说,生活中没有多少幸福是现成。的幸福的人,不过是会幸福罢了。
人格心理学40讲-37意义比快乐更健康 _ 积极心理学论真实的幸福
这集里我们讲了很多有关财富与主观幸福感之间关系的研究,结果虽然不甚统一,但可以肯定的一点是,以赚钱和消费为基础的幸福寻求方式,不一定总是能带来积极的幸福结果。有人说,生活中没有多少幸福是现成。的幸福的人,不过是会幸福罢了。
你同意吗?心理学研究告诉我们,这句话至少有部分是对的。积极心理学的创始人与领军者心理学家马丁塞利格曼曾经提出过一个所谓的幸福方程式是这么写的。H等于S加C加v。什么意思呢?H指的是持久的幸福感。请注意,这里不是一时爽,不是那种瞬间来到又立马消失的短暂的幸福,而是一种可以持久体验到的幸福感水平。他等于S,也就是先天遗传设定好的幸福的范围,加上C生活环境,再加上v个体可以主动控制的因素。虽然任何一个人的幸福感都无法靠几个方面的简单相加得到,但这个公式还是提示了一些我们需要知道的和我们当下正在或未来将要感受到的幸福有关的重要因素。
首先是那个S。在感受幸福这件事情上,的确存在着天赋差。有一些人的起始幸福点就高,他们很容易就感到快乐和满足,而另一些人的起始幸福点滴,面对同样的刺J,他们更难感受到快乐和满足。换言之和其他人格特质一样幸福感受力。也在一定程度上取决于先天遗传因素。双生子研究显示,它的遗传率大概也是0.4左右,即可以解释40%左右的变异。不过这并不意味着你幸不幸福这件事早在娘胎里就被决定了,就像我在二十三二十四集里详细说明过的那样,一方面,基因对于环境具有强烈的敏感性,另一方面,基因只提供可能性。而环境和后天努力所定现实性。
因此,如果你是一个天生就不容易感到幸福的人,也不必为此而纠结。和人格一样,幸福水平也可以提升,但可能需要一段时间来慢慢改变。第二个因素,C是个人的生活环境或条件。其中一些是我们难以改变的,比如性别年龄种族等,另一些则是可以改变的,好比拥有的财富居住条件婚姻状况受教育程度社交生活等等。那么所有这些因素加在一起可以解释多大的比例的幸福感上的个体差异呢?或许要比你想象中的少得多,只有8%到15。那么剩下的就很幸运还有大概一半是我们可以主动控制的因素了。是否能达到遗传设定的幸福范围的最高点,主要取决于这一部分。这无疑是个好消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