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必考名著伴读2-26《儒林外史》书生百态
今天我们继续走进儒林外史,感受清代读书人的辛酸泪。上一讲我们简单介绍了吴静子和他的儒林外史,也了解了当时的社会背景。在这一讲中,我们要了解书中的故事,认识一些可敬、可悲、可笑的人物。
儒林外史有56回,实际上是用一系列相对独立的故事串联而成的。这些故事有一条核心的线索,就在开篇第一回借王勉之口讲了出来,一代文人有恶和天可怜见,降下这一伙星君去维持文运。后来的故事就是围绕着一代文人有恶展开的。所谓的恶,也就是8股取士对于文人的迫H,对于社会习俗的破坏,人人追求功名富贵的社会风气。在这过程中,一些新君化身成为真如名儒,来挽救社会风气,为读书人树立正确的榜样。第36回常熟县真如降生,泰伯寺明显主祭以渔裕德俞博士为代表的真如祭祀泰伯寺以正社会风气,但社会风气就因此正了吗?当这些真如名已经雨打风吹去,当泰国寺已经尘土累积变为废墟,这场新军维持文运的成败也就不言而喻了。
儒林外史同一般小说很不一样,有从头到尾的一个事件,即使是本书最重要的事件,祭祀泰伯寺也是若隐若现,不能连贯始终。一个个故事仿佛是一幕幕舞台剧,每个人演一部剧,然后退场,幕不开启,又是一个新的故事,一个新的任务。他们中有胸怀天下、淡泊名利、有先贤遗风的真名士,有虽然落魄但依旧坚持读书人的气节和善良的真如生,还有令人称赞的世俗奇人,也有为科举而癫狂的平如附庸风雅的假名士,为功名富贵而无C行事的丑如小人。这一个个形象鲜明的人物,共同构成了吴敬梓眼中的世俗,尤其是读书人的生活百态,读书人变坏,社会风气腐朽,功名利禄大行其道,仁义孝悌暗示蒙尘。吴敬子用入木三分的笔触描写他们的吃贪狠,怒其不争,但更多的是思考他们为什么会变成这样?
整本书第一个让人眼前一亮的人物便是王冕。我们曾在墨梅这首诗中认识了王冕,也从诗文中看出王冕的品质。在吴敬梓笔下,王冕天性聪明,年纪轻轻就掌握了大量知识,天文地理无所不知。但他的性格却与众不同,既不热衷于做官,又不喜欢广交朋友,整天只知道埋头苦读。他喜欢屈原,品行高洁。花明柳媚时节,王勉戴着高帽,披着阔衣,挽着牛车,在田间小路上与母亲散步,谈谈天气,说说农桑,哼着不知名的小调,真是一副风流潇洒的名士游春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