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读《儒林外史》-04家族|严监生为什么只对自己吝啬
这一回我们一起来读儒林外史。前面说了科举和士绅阶层这一讲,我们来说决定古代文人处境的第三个变量。
家族小说里最有名的人物,除了前面的范进,就是严坚生了。他临死前还嫌灯里点两根灯草费油,非要挑掉一根才闭眼,从此他就成了中国小说的殿堂级吝啬鬼。但我们细读小说的第五第六回,发现严监生的吝啬大有蹊跷,他对自己吝啬,对别人出手却很大方,这是怎么回事呢?小说里说严监生家有十多万银子,这是什么水平?光拿白银的牌价折算会失真。
从秦汉到明清两千多年,中国农民的收入几乎没变,就是每户每个月1担粮食,也就是120斤,因为农业生产始终没有本质提高,而平民是在温饱线上生存的,120斤粮食勉强能养活四五口人。按照我们能查到的明中期粮食均价,一算不得了了。严坚生的家产相当于平民家五六千年的收入。当然,小区的富翁也不稀罕这件灯草的事。就有原型是清代文人笔记里一个扬州富翁的事迹。更出奇在于,正常吝啬鬼对自己不见得吝啬,但肯定对别人一毛不拔,是不是?可严坚生正好相反,他对自己苛刻。
他家四口人,妻子王氏没生孩子,取了一个妾赵氏,赵氏生了个小儿子,就算是对这个宝贝儿子,他也是猪肉也舍不得买一斤,小儿子要吃时,到熟切店买四个钱的哄他就是了。但是严坚生对亲哥哥严贡生,还有妻子王氏的两个哥哥却很慷慨,一出手就送几百两银子。他家日常节俭,他妻子王氏死时办丧事却花了四五千两银子。红楼梦里贾家的葬礼也就这个级别了。我统计过整部小说里的经济活动,严监生的花销反而是最大的之一,只是没花在自己身上。这么多的矛盾该怎么解释呢?所以有人喜欢做翻案文章,说严坚生并不吝啬,而是一个克制的重情义的人我觉得本来也是虚构人物,重点不在翻案,而是分析为什么同一个人身上出现了这么多分裂的行为,这到底合不合乎世界的真实,合不合乎小说的真实世界的真实就是外部世界的情理,小说的真实就是表面上对立的行为,是不是符合幽暗的人性?有没有清楚的精神轨迹?
细读小说,我的结论是,严先生的扭曲不是内生的,而是来自他哥哥严贡生的压力。吴静子的讽刺手法向来委婉冷静,写颜共生是个例外,用了尖刻的漫画手法。因为吴静子年轻的时候,在老家安徽被族人抢夺了大部分的家产。这段故事里有他自己的感情投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