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营养养育课。
今天开课,先给大家说一下:什么是心理营养?
1990年时,我开始在大马做心理咨询,接触到很多出问题的家庭,以及出现行为偏差的儿童和青少年。他们找到我,主要是三个原因:
他们的行为出现异常;
有严重的负面情绪;
出现一定程度的社交障碍。
他们因此无法与人和谐相处,突然会出现情绪过激,激发的时候还可能伤及他人和自己,又或者不少孩子逐渐厌学、休学。
这种情况下,最感到焦虑的其实是老师和父母。可是,刚开始看这些行为偏差时,其实会感觉怪怪的,因为每一个生命都是上天的宝贵恩赐,难道不应该人见人家、被大家所喜爱吗?
那么,为什么这些孩子会出现行为偏差,而受人生厌呢?
在帮助一个又一个孩子的过程中,我度过了十年光阴,从成千上万的个案中我发现了一个秘密:
这些孩子的成长过程中都缺失了一些相同的东西。
在心理学领域,我首次将它们概括为“心理营养”,我有可能是在家庭教育领域第一个提出“心理营养”这种概念的。
从2001年开始,我就一直在教来找我咨询的家长:如何给孩子提供心理营养。当父母真正能够给孩子提供心理营养时,这些父母会惊奇地发现:
孩子就像是滋养的种子,他们的行为会改善,会变得快乐,仿佛生命开始绽放出自己的美丽。
这个方法其实并不难,也确实是一种能让父母轻松、孩子感到很幸福的育儿方法。我们已经看到成千上万的孩子因此而改变,这完全证明了心理营养育法是实用的。
那么,我们现在告诉心理营养到底是什么?
心理营养的概念实际上是受到生理营养的启发。
一般来说,父母是懂得如何给孩子提供生理营养。很多家长都能清楚地知道孩子处在什么样的生命阶段——
宝宝四个月的时候就开始翻身了;
六个月大的时候他就能爬了;
一岁的时候孩子已经可以两只脚走路了。
实际上,孩子会逐渐翻身、爬行、行走、奔跑、跳跃,有一个最根本的原因:天性本应如此。能爬、能走、能跑、能跳,这就是人的本性。就像鸟儿可以飞翔,鱼儿可以在水中呼吸一样,这些都是各自动物的天性。人类也是如此,我们有自己的天性。人类与动物的区别之一是:
人类不仅具有身体的天性,
而且还具有心理的天性。
我把人类最重要的心理本质称为“五朵金花”,指的是人类最重要的五种心理天性。
第一:爱的能力。
第二:与他人联系的能力。
第三:安全感,即被接纳、被爱、被认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