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晋风骨。
如果魏晋时代没有“魏晋风骨”的话,那就是一坨“祥”。
所以说,即便是过去了上千年,魏晋风骨也依然在各种书籍上大书特书,依然是众多文人的心驰神往。
说到这个词,就会在我们眼前浮现出来一个景象:白衣飘飘的文人雅士,潇洒不羁的放浪形骸。其无尽挥洒的自由、张扬、独立风姿,令无数后人身虽不至、心向往之。
01
风骨不太硬
实际上,这个热词后世“狠踩”的人,跟追捧的人几乎是一样多了。比如同时代的大将军桓温,就借着评论名士王衍狠批了一顿当时的“名流”——
所谓的“风骨”、“风度”,在老桓眼中,都不过是光吃不干活的“千斤大牛”。
看上去膀大腰圆,实则什么活儿也干不了,最后还要成为人类的杀下亡魂。
事实上,也确实如此,在国难当头,许多“名士”都怂得不行。四大楷书的老赵,以皇族之身投孝蒙古人,不就是如此吗?
02
风骨不只七贤
且不说后世的怂包名士,就魏晋时代而言,比千斤大牛还不堪的名场面比比皆是——
很多名士都“口不论世事”,有些人还“常饮酒废职”以至“清谈误国”,更别说当时的时尚之一“扪蚤而谈”会有多么狗血。
那么,魏晋风骨真的就这么不堪吗?
咱们就说说魏晋风骨的代表性人物——竹林七贤吧。其领袖是阮籍,是“建安七子”阮璃之子,生活在曹魏的末年。
《晋书》中说他“容貌瓖杰,志气宏放,傲然独得,任性不羁,而喜怒不形于色。或闭户视书,累月不出;或登临山水,经日忘归。博览群籍,尤好《庄》《老》。嗜酒能啸,善弹琴。当其得意,忽忘形骸。”
简单说,就是:不问世事,只发展兴趣爱好。
史书上说阮籍有济世之才,但苦于时局太乱,不得不把自己埋入地下。因此,阮籍多次辞去曹家给予的官职,并不因父亲的关系与曹操家族走得太近。
后来,司马懿发动宫变,灭了诸曹,世人因此而吹嘘阮籍有预见力。司马懿也受此影响,请阮籍出山,这一次阮籍并没有拒绝。
阮籍先了司马氏幕府中任职,做过散骑常侍,后来升迁东平太守。
司马懿死后,阮籍又被其子司马昭召入幕府,对他非常好,甚至一再宽容阮籍的违礼之举。这一方面是对名士应有的态度,另一方面,司马昭是真的爱阮籍。
……
实际上,魏晋风骨也不光是指竹林七贤,原因很简单,有一首诗其实把魏晋风骨概括得很好:“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这才是正解!魏晋风骨最绕不开的两个家族就是王家与谢家,他们既是统治阶层,又名士辈出。而且,他们真的抹平了统治阶层与文人士大夫之间的鸿沟。
所以,要说魏晋风骨,从王谢两家说起更恰当。
说到王家,那就得首推王羲之,这可是“书圣”啊!你想想历史上能称得上圣的总共也就那么几个,因此王羲之就是那个时代文人的顶流,而且人家儿子王献之也是那么牛,父子合称“二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