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舍作品精读。
说起来老舍,总是会让人有些心疼。
1966年8月24日早上,似乎一切都如往常一样,老舍先送夫人胡絜青去上班,然后与小孙女再凶,最后这才走出家门,走向京城西北角的太平湖,投湖自尽。
老舍先生出生于京城一个贫苦的家庭,父亲曾做过紫禁城的一名护军。老舍才两岁的时候,正逢八国联军进入京城,父亲于战斗中牺牲。
父亲去世后,全家人的生活更加艰难,全家人只能**亲给人缝缝补补将就糊口。后来因为交不上学费,老舍才就读的免费食宿的北京师范学校。
那时候公费师范生还是非常吃香的,1918年毕业后,才19岁的老舍,就成了方家胡同小学的校长,并在3年以后得到提升,成为北郊的劝学员。
从此,老舍成功上岸,成为社会的中上层,薪水很丰厚。于是业余时间学会了看戏、逛公园、喝酒、抽香烟,还学会了打牌。
这一方面让老舍对于市井生活极其了解,另一方面也让老舍对生活倍感乏味。
1922年老舍辞去了劝学员的职务,不久后他受洗成为基督徒。
也因此,老舍结识了燕京大学的英籍教授易文思,后得到易先生推荐到英国伦敦大学东方学院出任中文教师。
在英国这段时间,是老舍的文学积累最为迅速的一段时间。那时候,老舍急于掌握英语,因此,他大量的阅读英文小说,这种学习方式让他快速的融入了伦敦社会。
看得多了,老舍不免会想,所谓的名著也不过如此吧,自己前些年所遇之事好多比他们所写还要精彩,于是便想提笔试试手。
这个念头一旦出现,家乡的风土人情、陈年旧事,如同一幅幅画面历历在目。
后来,老舍在谈及怎么开始写小说时,他写道:
这些图画经常在心里蹿来蹿去,每每读书的时候,竟然忘记了在读的是什么,而沉浸于过往无法自拔。
竟然小说也是些语言描述的图画,记忆中这些也是图画,干嘛不把自己的图画用文字画下来呢?
想到这里,老舍想拿起笔来写了。
说起来老舍的师父,他最认可的是狄更斯。
老舍的第一部作品《老张的哲学》就是仿照狄更斯的小说《匹克威克外传》。或许就是一次试笔,所以当时老舍的压力并不大,也不是特别认真,他的心态就是玩票。
然后就是《赵子曰》,这两部小说都是老舍真实教师生活的记录,所以写起来比较轻松。
随着这两部小说的成功,老舍也开始把写作当成一个正经事,他逐渐开始思考中国人的“国民性”,并为此深深的忧虑。正是在这种背景下,老舍写出了《二马》。
至此,老舍已经有一些名气,连张爱玲都说自己是看着《二马》长大的。至1930年回国时,他已经是著名作家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