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子教育训练营
不管你是否承认,家庭教育中确实存在着太多的问题。
去年看到有两个网友给我的留言,让我心中有太多的情绪涌动难以平复。
其一是一位中学生的吐槽:每天起得比鸡早,早上七点半就要到学校,下午五点半就放学了,但是要学到11点钟才能回家休息。天天如此,身体累得不行,心里烦得不行,什么时间才是个头?
其二是一位大学老师的感慨,说:现在的学生学习成绩都很好——不管是高考,还是进入大学后的期末考试,成绩都是不错的。但是,总感觉哪里不对劲儿,以前说一个真情故事,学生能感动热泪哗哗的。但是现在的孩子就跟面瘫了一样,不管你说什么,都毫无表情。
这使我想起多年前到一所有名的高中演讲,那里的老师很得意的对我说,到了高三,他们学校会把孩子送山里——在那里吃住,在那里拼命读书。
那里前不着村、后不着店,又不准跟外面联络,孩子绝对不会分心,所以大多数的毕业生都能考取重点大学。
但是当我跟一位回校听我演讲的学生聊天儿,那学生却抱怨:
每天只用眼睛看书,用手拿笔写字儿,几乎没有老师讲课,同学也不太聊天,所以很少用耳朵。
加上没有体育课,两条腿很少动。
除了会考试,只怕很多地方都退化了,连感觉都退化,好像对什么事都变得麻木。
所以,我们要对孩子轻抚、拥抱,要拍拍摇摇,要轻轻对孩子说话,要给孩子安全感,建立良好的依附关系。
甚至在娃娃睡着的时候都轻轻的为他唱歌,告诉他:爸爸妈妈的爱一直都在,教他画画,让他感觉这个世界的美。
我们给孩子说故事,让他们发挥自己的想象;我们带孩子跳舞,让他们用身体表达情感;我们教孩子读书,欣赏文学的意境;我们教孩子用视觉引导,以拍电影的方式写作文,用图片帮助回想,用谐音的方式帮助记忆,也教孩子用餐的时候学习感恩,担任义工来关怀弱势,哪一样不是美好?
从头到尾,我虽然也提到避免孩子撒谎、责骂、体罚的这些问题,以及要孩子遵守餐桌的礼貌跟交通规则,但是无论多么严格,到头来都是以爱心来引导孩子。
所以,当我看到网上那两段学生跟老师的留言,想到那个在山边教室里苦读的学生说的话,很有感触,也很感伤。
如果我们的孩子成功了却失去了感动的能力,这成功能够算是真正成功吗?问题是当父母强力造就孩子的同时,会不会也扼杀了他们学习的热诚,让他们失去了感动的能力?
想想多少孩子小小年纪就被父母逼着去学琴,一级一级考鉴定,一次一次在亲朋好友前面表演,瞧我孩子是不是很有音乐才华?
问题是当孩子上初中之后,为什么多半都不再弹琴了呢?难道是音乐不再可爱了吗?他不再是父母可以炫耀的小天才了吗?孩子心里会怎么想?
更糟糕的是,学了好多年的琴一旦盖上,几乎不再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