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美术简史。
在正式讲中国美术史之前,我们先来你讨论一件令人痛心的问题:为什么现在很多中国人,尤其是年轻人都看不懂中国画了呢?
如果对一件你陌生的、一无所知的事物产生误解,这还不可怕,最可怕的是对你眼前的、你身边的、你深处其中的事物产生了偏见和误解。
为什么会这样呢?因为对于不了解的事物,你了解之后,偏见往往就会消除。
而对于身边熟悉的事物,你对他的认知已经和偏见缠绕在一起了,你会不自觉的用带有偏见的眼光去看待它。
那么这样的情况之下,产生的误解就成了最可怕的误解,成了无法逾越的误解。中国美术现在就面临这样的状况,这是最令我感到遗憾的。
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呢?
中国人对自己的美术的误解要从20世纪初开始说起。大家知道,近代中国经历了一系列的屈辱和动荡,所以那个时候我们开始拼命学习西方,了解西方,同时建立西式教育,介绍西方。举国上下多少年轻学子纷纷去西方留学,他们当中当然也有不少人取得了很大的成就。
不过就美术来说,学习西方的一个世纪却是与中国传统渐行渐远的一个世纪,康有为、梁启超等人都是反对文人画的,他们虽然可能并不懂文人画,但是还是提出了打D文人画的说法,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康有为等人更是大力推行引进西方的写实油画、学院派油画。大家比较熟悉的徐悲鸿、蒋兆和等画家,原本自己是从事水墨画创作的。
在这样的大背景下,他们开始用西方的写实主义手法对中国画进行改造,强行用宣纸和笔墨来追求真实的色彩、逼真的造型以及光影。
到50年代之后,在艺术教育方面,各个美术学院纷纷把形成于欧洲19世纪的学院派写实画和素描基本功当做最先进的艺术高峰来占领。
当然,这本身也不算是错误的,错误之处在于:与此同时把传统美术当做垃圾处理,弃之如敝履,很多山水画家和花鸟画家都失去了生活来源。
哪怕是师从名门的一代,大家也都受到了很大的冲击,比如齐白石的弟子,后来在中央美术学院当教授的李苦禅,因为他是画花鸟的,学校因此就不给他排课了。
通过几代人的半个世纪的努力,年轻的一代一代一度自卑地认为中国传统美术是落后的、不科学的,以至于到现在很多人已经不会欣赏中国美术了。
那么在100年之后,我们回过头来重新审视中国传统美术史,我们面临的阻碍是什么呢?
除了时间造成的隔阂,更重要的一点就在于人们的视觉欣赏习惯已经大大改变了。
就学院式的绘画而言,西方油画和素描的表现方式一目了然。比方说画面有个橘子,基本上只要用两个标准去判断就行了。
第一,这个橘子画的准确不准确,包括形的准确和色彩的准确。
第二,就是构图是否具有艺术性和新意。其实这只是艺术欣赏中最基本的层次,画什么像什么,只是小学生的水平,至多是一个画匠罢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