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家教急救考试焦虑或许是来...正文

考试焦虑或许是来自想像

发布于1年前    {{ plCount}}评论    {{ actData.readnum}}阅读
考试焦虑或许是来自想像
文/龙爸开讲

考试焦虑或许是来自想像


在相当长一段时间内,我都认为考试焦虑主要来自于别人,特别是父母的焦虑。

但是,后来遇到越来越多的考试焦虑案例,都难以用上述观点自圆其说。
我就开始考虑:考试焦虑真的是来自于父母吗?

最终得到的结论是:考试焦虑的源头是那些难以实现,或根本无法实现的全能自恋

◇ 01 ◇
全能自恋的孩子

我有位高中同学,他家的女儿那就是“别人家的孩子”,数学、英语、语文科科优异,而且这孩子体育很棒,精通好多种运动;人性也好,懂事善良情商高,简直就是全方位发展的典范。

就连诗歌都写得颇有大家之风,不管是韵律、意境都极为出色,完全超出了一个小学生的境界。

你能想到吗?就这样一个孩子,常常处理高度的考试焦虑之中。

刚开始的时候,我一直认为是同学夫妻对于孩子的期待太高,同学再三保证没有那么回事,几乎从来没有过问过孩子的成绩。

后来,我突然认识到,这就是一种全能自恋,孩子各方面都太优秀,一旦发现自己有一点不如别人,就会产生严重的挫败感。
甚至各科考不到第一名,就会严重自责。


过高的期待,在精神分析理论中称之为“超我”。
超我其实有两个来源:

一是外界对于自己的要求,比如父母的期待、社会规范的要求;

二是自己对自己的期待,马斯洛称之为“自我实现”。

既然女儿的焦虑,并不是父母对孩子有过高的要求,那么,焦虑来源恐怕就只能是自我期待过高了。

当然,这个自我期待的形成也离不开他们的家庭环境——那哥们与他的爱人,都属于人中龙凤级别的,重点大学毕业,长相出众,职业发展也不错,还都是情商特别高那种。

有这样的父母,即便不对孩子做出高要求,孩子对于自己的期待也绝对不会太低。

我觉得这很可能就是问题的答案,这就是一个经典的全能自恋的故事。

◇ 02 ◇
焦虑背后是死能量

心理学上认为:

人除了肉体生命,还有精神生命

我们说,一份预期就是一个单独的精神生命——当这个预期还在实现中,或者得到实现,它就是一个活能量;如果预期实现失败,或者实现的可能性不大,这便成为一个死能量

因此,每一个焦虑的背后都对应着一个或几个死能量。


从这个角度再来理解考试焦虑是不是就特别简单了,考试焦虑就是担心无法实现一些重要的预期

那么,结合上面说的全能自恋,我们为什么把这种焦虑称之为“想像的焦虑”呢?

其实就是字面上的意思,个体的预期太不切实际,很难,或者根本不可能在现实上实现。
如此一来,预期只能停留在想象中

◇ 03 ◇
完美主义害死人

再深究的话,考试焦虑其实是源于两种完美主义——目标完美主义和过程完美主义。

目标完美主义还是有可能实现的,但过程完美主义就是根本不可能实现。
所以当人无意识的追逐过程完美主义时,就意味着时时刻刻产生出完美的预期,而时时刻刻又遭遇经历精神生命的死亡,因此时时刻刻处在巨大的焦虑中。


有一位女性来访者,她多年以来一直处于过程完美主义的纠缠中,痛不堪言,甚至在下班的路上都要不断跟家人打电话才能缓解焦虑。

说来有点讽刺,她原本跟妈妈的关系并不好,可是老公太忙,实在没有那么时间跟她在电话上长聊半个小时。
于是,她就给妈妈打电话,结果一来二去,她居然在快30岁时跟母亲的关系越来越亲密起来。

说到底,这位来访者在此前的30年中,过得太孤独了,没有一位密友——她一直困于自己的过程完美主义,压根儿没有功夫去妥善地处理人际关系。


总结她的过去,就是一个成语:尽善尽美

想想这个期待就是身体不能承受之重。
关键是这一切都是在无意识的状态下进行的,这意味着她时刻都在产生负能量,这也太煎熬太可怕了。

可以说,在30岁之前,她的人生从来没有一刻是满足的


我们用考试焦虑来理解一下这份痛苦吧,她的内在考官一直给她的内在考生出题——目标完美主义和过程完美主义的考题。

而这些根本无法实现,因此,内在考生屡屡受挫,然后内在考官对她不断发生狂暴地攻击。

当这位来访者把这个内在逻辑看清楚时,她一再感慨说:

老师,我实在太难了,时时刻刻都要考试100分。

◇ 04 ◇
深度关系的治愈

然而,你能想到吗?这位女士似乎突然之间就治愈了,而契机来自于她与妈妈、老公关系的深化

那是一年春节后的首次咨询,我居然在她的脸上看到了满足感。
我马上意识到了转机,追问她这种满足是怎么发生的?

原来是一件很小的事情,竟然有人愿意陪着她了——她想去买一些花卉,以前都是她独自去。
而这一次,居然老公、父母都心甘情愿地陪着一些去逛花卉市场。

结果就是这么琐碎的小事,当有人愿意陪她去做时,她就轻而易举地获得了满足感。


这件事情对于我的触动很大:为什么我们非要在一件事情上追求100分呢?事实上,可能60分就足够了。

我认为:主要的原因是没有建立起来深度关系
当你与周围的人或事建立起来深度的沟通,能发现路边秋色之美,能看到身边人的好看与善意,如此就会极大的避免孤独感。

在人生丰盈的同时,个体就会更容易获得放松、接纳自己,接受事物的真实性。


我们认为:孩子想象中的焦虑,多半是还没有进入深度的关系,仍停留在孤独自恋的维度
因此,才会拒绝真实,而陷入到全能自恋的想象中。

其实,父母给孩子制造的考试焦虑,也是源于此,他们不尊重真实的孩子,而是把自己的想象强加到孩子身上,希望孩子能够如己所愿。

看到了吧,考虑焦虑的根源往往是父母和孩子,都在玩自恋。
只有真实看到,并尊重自己的孩子,这才是爱。



说到这儿,我又想起了“别人家的孩子”这个梗。

其实,别人家的孩子就是父母想象出来的完美孩子。
当父母拿这个理想形象来套自己真实的孩子时,巨大的焦虑油然而生。

{{ actData.zannum}}

评论

{{ plCount}}条评论
评论 最多100字

精彩评论

考试焦虑或许是来自想像 龙爸开讲

关注 点赞
文章 1 获赞 {{ authData.zannum ? authData.zannum :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