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朝原来是这样-02|2总序|宋朝的文化风气
上一节我们解读了宋代生于忧患,长于忧患这样一种立国形式。这一节我们来看看宋代走向平民化、世俗化、人文化这样的一种社会文化风气。
从唐代到宋代,一方面社会形态和文化学术方面都有很清晰的延续性,另一方面当然有走势上明显的不同。葛兆光老师在他的道教与中国文化这本书里边,就曾经说唐文化是古文化的巅峰,而宋文化是近代文化的滥觞。这两者之间的区别,如果用一种比较简单的方式来概括,我想就是出现了平民化、世俗化、人文化这样一种倾向。所谓的化不是一种完成式,而是一种进行式,是指一种历史的趋势,这在很大的程度上塑就了宋代社会和宋代文化的特点。所谓的平民化,我们是指普通的民众具有比以前更多的生存、发展乃至于崭露头角的机遇,受到社会更多的关注。在这一个历史时期中,不同于东汉、魏晋南北朝一直到唐代初年的情形,人们的身份背景应该说是相对的淡淡化了,贵族制文法制这样一种Z治生态基本上不复存在。有些前辈学者认为,唐代是贵族社会,宋代是平民社会。从我个人的角度来讲,我更倾向于用走向平民化这样的一种表述。
世俗化主要是指民间信仰兴起,佛教经历了中土化的过程,佛教、道教这样一些传统的宗教逐渐的贴近现实社会的需求,教义走向世俗化。人文化是指更加关心人自身的价值,社会价值取向相对理性,关注人的教养和成长。这些发展趋势体现在很多方面。首先从诗人阶层的成长来看,选拔官员的科举制度比唐代更加公正开放。给很多出身平民的寒俊之士。所谓的寒俊就是寒,是指清寒家庭背景不是那么显赫的。郡是指本人是一些社会上的才俊之士。这样的一些寒俊得到了崛起的机会。
比方说宋太宗的时候做过宰相的吕蒙正,他年轻的时候曾经在洛阳龙门丽舍院里边读书。那么天气炎热的时候,想要买个刮囊中都觉得羞出色,掏不出几文钱来,只能够去捡拾那个卖瓜人无意遗落在路上的瓜。后来他科举考试高中了,状元做了宰相以后,回到原来捡过瓜的地方,买了一片地,建了一个亭子,就取名叫伊瓜亭,以示不忘当年的贫贱,也以此来激励清寒之士。范仲淹幼年丧父,母亲改嫁了,她也曾经在寺院里边靠吃粥和咸菜度日,辛苦读书。那么这一段时间呢,就被称之为是断齑画粥的一段。
和前朝的才俊相比,两宋的世人脱颖而出,历经过基层的磨练……
龙爸开讲关注
成长的烦恼有多少?
bybeibeivsswl@
留守儿童该如何健康长大?
by龙爸开讲
用心理学解读生活
每个人都有脆弱的时候
by~!@#¥%
社交中的接纳与拒绝
心理故障了该怎么办?
byminluo2@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