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如此焦虑,如何破?-23童年和妈妈的关系如何影响你未来的婚姻?_依恋关系
昨天的作业是让大家为自己选择一首林中乐曲。我想表达的是发展自己的最佳策略之一是以终为始。当你能够为自己的终点定下基调,想清楚什么对自己来说是最重要的,那么人生各个阶段的取舍和决策也就有了主旋氯。本周我们开始关于自我发展和人生阶段的学习。
我有一位女性来访者,因为丈夫工作变动而举家搬迁,她一直抱怨连天,内心充满责备和愤怒,觉得丈夫从来不考虑自己的感受。丈夫委屈的说说,当初跟你商量的时候,怎么不说反对呢?他说,我说了又有什么用,还不都是你们说说了算,没有一个会在乎我的需要。我问他,你们都包括哪些人,他说,爷爷奶奶、爸爸妈妈、老师、同学、上司、同事,所有人统统都是这样的。原来他从小在老家长大,但爷爷奶奶重男轻女眼里没有他,长大后回到城里,却比不上自小在父母身边长大的妹妹妹。他不断努力想要证明自己更优秀,但即使考上更好的大学,赚更多的钱,更巷孝顺体贴,仍然得不到父母更多的爱。从小到大,他从没有感觉到谁跟自己特别亲近,好像他在所有人眼里都可有可无。这位来访者的亲密关系似乎先天不足,心理学家把它称作不安全的依恋模式。
依恋是每个人在婴儿时期和照顾养育我们的人之间形成的一种特殊的情感关系,是决定人与人之间情感纽带的关键。它决定了从早期的亲子情感关系到成年之后的亲密关系一系列的人际情感关联。英国心理学家进行过一个著名的陌生环境实验,通过幼儿与母亲的不同依恋反应,分成了4种依恋类型。
第一种是安全型依恋。孩子在有母亲陪伴时会对环境充满好奇,大胆探索。当母亲离开时,先表现出不安和依恋,接着会慢慢平静下来自己玩耍。等母亲重新返回,幼儿会开心兴奋的拥抱母亲,接受母亲的安抚。这一类的孩子,母亲通常会随时为他们提供安全全的依恋环境,对他们的需求给予及时和恰当的满足。
第二种类型是焦虑控制型的依恋。孩子的表现是母亲在身边时会特别的依恋年,父母亲离开,然后变得格外焦虑不安,甚至哭泣吵闹,母亲返回后,他们往往依然哭个不停,或者对母亲又打又踢,以表达愤怒和哀怨。这一类孩子,母亲很可能没有持续的为他们提供安全的依恋环境,导致孩子一直觉得随时可能失去母亲的陪伴。
第三种是回避性依恋,无论母亲在不在,都表现的很漠然,仿佛跟妈妈没有关联,甚至可能对陌生人还要更亲近一点。这一类孩子常常是因为长期被忽视,缺乏照顾……
龙爸开讲关注
成长的烦恼有多少?
bybeibeivsswl@
每个人都有脆弱的时候
by~!@#¥%
留守儿童该如何健康长大?
by龙爸开讲
用心理学解读生活
走进婚姻真的那么难吗?
by
心理故障了该怎么办?
byminluo2@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