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学通识-04认识自我:压制欲望只能以毁灭来结束,无论是肉体还是精神!
压制欲望只能以毁灭来结束,无论这毁灭的是肉体还是精神。当肉体的痛苦还不能治愈时,折磨就必须指向精神质疑、自我贬低、自我攻击、自我精神疾病由此就产生了。
心理学通识-04认识自我:压制欲望只能以毁灭来结束,无论是肉体还是精神!
压制欲望只能以毁灭来结束,无论这毁灭的是肉体还是精神。当肉体的痛苦还不能治愈时,折磨就必须指向精神质疑、自我贬低、自我攻击、自我精神疾病由此就产生了。
1917年弗洛伊德发表了哀伤与抑郁一文。在该文中,弗洛伊德详细的区分了哀伤与抑郁。一方面两者有许多相似之处。例如二者都有丧失深刻的沮丧感,对日常的快乐失去兴趣,性能力的丧失注意等认知能力的下降等等。但是伤者的这些症状会在一段时间后自然消失,不需要特殊处理,更不需要心理咨询的干预。而抑郁则是一种精神疾病症状,不会消失,甚至还会可能加重朱熹人拒绝进食、拒绝睡眠等对抗身体本能需要的行为。自杀。
抑郁与哀伤最大的区别就在于抑郁者容易自责自罪,将自己贬得一无是处,觉得自己理应遭受惩罚。抑郁者还会将自己的攻击延伸到过去未来,自己从来就没有好过,而且未来也一片灰暗。弗洛伊德分析出这是因为抑郁者有着严重的低自尊和极端的自我匮乏感。
哀伤使世界变得平静而空洞,抑郁则使自己变得平静而空洞,爱上的对象是外部世界,而抑郁针对的是内部的精神世界。所以哀伤者的丧失有真实的对象,比如父亲去世,财产遭受巨大损失,事业碰到瓶颈。而抑郁者遭受的不是真实对象的丧事,而是精神世界里最宝贵的东西的丧尸。这个最宝贵的东西就是理想化,甚至幻化出来的对象是心中的神。在毕达哥拉斯那儿,这个神是树。我们可以想象一下,当毕达哥拉斯坚信的万物皆数被摧毁的时候,他的感觉会是如何的。对于我们而言,这里的神就是超我,最好的我理想中的我,我们最珍贵最宝贵的信念,或者是我既是我们所追求所挚爱的对象。
爱的对象的丧失会激起抑郁者强烈的矛盾情感。一方面他们是如此深爱着这个对象,而另一方面他们因为害怕无法获得这个对象或者被这个对象所遗弃,于是就会产生同样强烈的恨。而这个恨就表现为对爱的对象的各种谴责与贬低,就如害怕得不到就毁灭之。在这个过程中,抑郁者感受到的是施虐的K感,正如佩戴着金属刀刺苦修带的自残僧侣。于是恨里也有快乐,所以抑郁者很享受这个摧残自己的过程。自杀在外人看来是杀自己,但是在抑郁者潜意识中,他所杀的只是那个让她爱恨交织的超我。
无怪乎抑郁症是所有疾病中自杀率最高的一种疾病。世界卫生组织预测,到2020年,抑郁症可能成为仅次于心血管疾病的人类第二大疾病杀手,远超癌症等疾病。所以啊,压制欲望只能以毁灭来结束,无论这毁灭的是肉体上的还是精神上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