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赏析这样做-13诗歌为什么一定要有韵律
今天我们来谈一个问题,为什么诗歌一定要有韵律?胡适曾经在新青年上发表了这样一篇文章,叫做建设的文学G命论。他提出了关于文学创作的八步主义。
这八步都是什么呢?第一,不做言之无物的文字。第二,不做无病呻Y的文字。第三,不用点。第四,不用套语滥调。第五,不对偶,啊门须废品师需费律。第六,不做不合文法的文字。第七,不摹仿古人。第八,不必俗话俗字。
很显然,胡适提出的这个八步主义,针对的是中国古典诗歌的平仄韵律的形式规则。中国古典诗歌讲究格律,讲究对仗,讲究用典。而胡适非要反着来倡导人们用白话文进行创作。他要替中国创造一种新的国语文学,打D文言文,推翻死文学,进而就可以创立白话文的正宗地位。而胡适的这种白话文学的这个主张,在当时得到了钱贤桐、刘半农,等着很多人的响应。于是新青年杂志在1917年以后,就只刊载白话文,并且使用了新式的标点符号。胡适也开始创作白话诗,大有取代旧体诗之势。直到1922年废除文言教科书,这彻底标志着白话文对文言文的胜利。
当然了,从某种意义上讲,这次白话文运动可谓是醉翁之意不在酒。之所以要倡导白话文立意不在文学,而是要以白话文为工具,反对旧道德、旧文化,学习西方的民主科学精神。在这样一种思想的感召下,很多关于传统的束缚性的东西都会被视为是教条,都要被反对。当然了,具体到文学领域、诗歌领域,近体诗的那种平仄韵律就成了制约诗歌表达最为明显的教条。于是解放诗歌,破除国力,成为了当时的整个的文化思潮。
诗歌打破平仄韵律的这个束缚之后,按照一般人的观点,诗人就应该有了更加自由的发挥余地了。诗人的创作也应该更加游刃有余了。这个诗的境界和水平也理应进入到一个新的高度了。但是随着白话新诗的创立和探索,挣脱了传统的韵律枷锁之后,中国现代诗歌的发展水平真的就超过古代了吗?当然了,对于新诗的发展状况,学术上确实有着不同的观点。但是我们可以说,总体而言,相较于中国古代诗歌,新诗的发展好像并没有因为形式上的解放而获得新生。相反,随着对于白话诗歌探索的不断加深,很多作家又开始在白话诗中探索某种韵律的必要性。
1925年,以徐志摩、闻一多、朱湘为代表的新月派开始形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