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格心理学:读懂自己与他人-14控制型人格的特征
我们今天要讲的控制型人格,相信很多人都不陌生。控制的意思就是通过自己的力量对事对人产生影响力,渴望拥有控制感。顾名思义就是我们每个人都对这份影响力,这种力量感的追求。
在整套课程的第三个章节,我会讲解以对控制感的过度渴望为核心特征的一些人格障碍。比如自恋型人格障碍、强迫型人格障碍等等。生活中这些人更容易成为关系的施害方。我也会在讲到那些课的时候,来讲解一些行之有效的自助和助他的方法,帮助我们在控制感这个变量上获得更多的平衡。因此这一节课可以看作是为了未来讲解高控制类人格障碍做出的一个基础铺垫。
在这节课我会通过讲解控制感的来源和心理机制,帮助大家了解为什么当健康的养育缺失的时候,会产生过度的控制欲或过度的被控制欲。虽然表面上控制感和被控制感会看起来相反,但其实他们的本质是一样的,是两种相生相吸的心理需求。生活中很多人都曾经被控制或者控制别人。从精神分析的角度来说,人对控制的渴望是极其正常的,因为人的安全感来自于控制感。心理学上把这种控制感称为是对未知的可控可预测性,英语叫做predictoroftheunknown。生活中充满很多未知,而面对这些未知,可控可预测感越强,安全感就越大,可控可预测感越弱,则安全感越少,人心也更容易感到焦虑和不安。
你如果体验过即将毕业走入社会,但工作毫无着落,而且家里也没有什么支持和帮助,或者你忽然失业了断了经济来源,但毫无把握找到新的工作,无法寻求到新的经济支柱,你就知道面对不可控、不可测的痛苦与可怕,很多时候这种感觉会带来绝望,让人毫无力量感。即使不是走入社会或者调换工作这样的人生转折点,你每一天的普通生活也需要要维持一定的掌控感,才可以感到稳定和舒适,才不至于被无处不在的焦虑和不安所折磨。所以你看只要有可能,我们每一个人都追求控制感,这一点甚至从生命最开始的时候就可以看到了。比如婴儿通过大哭,让养育人将注意力给予自己,通过自己一点点那么有限的力量去获得对父母的掌控,获得生理的心理的满足,体会到安全感。再大一点,到了童年时期,每一次耍赖不听话,每一次哭闹,不愿意和父母分开,也都是在用自己的力量去尝试获得对父母的掌控。
如果他们的不安和痛苦被回应,被给予温和的看到和对待,他们就会更加确定父母是在意我的我的环境是安全的,是被爱的。孩子掌控成功会再次转化为对安全状态的感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