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格心理学:读懂自己与他人-16上帝视角型的人格特征
天我们要讲的这个上帝视角型人格,它同样是一种虽然在科学心理学中没有被严格的分类定义,却在生活中经常听到的一种人格描述。并且通过网络流行语被大家所熟悉。
人格心理学:读懂自己与他人-16上帝视角型的人格特征
天我们要讲的这个上帝视角型人格,它同样是一种虽然在科学心理学中没有被严格的分类定义,却在生活中经常听到的一种人格描述。并且通过网络流行语被大家所熟悉。
在准备这堂课之前,我特别的研究了一下这个词儿的起源。发现其实上帝视角这个词本来是一种叙述方式,又叫做第三人称视角或者第三人称叙述。在这种叙述角度的帮助下,我们可以体验到非现实的全知状态,也就是什么都知道,拥有不受限制的视角和不被屏蔽的全部信息。比如在文学或者影视作品中,读者或者观众可以通过作者跟编剧的这个内容呈现,去了解到每一个角色的认知感受和行为。一个故事脉络紧密,人物构造丰满的文学影视作品可以让我们更入戏,对吧?拥有这种上帝视角的体验,进而对故事的推进、情节的开展保持兴趣,保持期待。因此上帝视角可以提供给局外人完整丰富的细节。
那么相对的,上帝视角型人格特质指的就是那些在生活中觉得自己了解别人,并且更容易因此来否认或者逃避他人的表达,或者通过不同的方法剥夺他人的表达权,笃定自己知道的信息就是全面的信息,执着于自己对事情的解读,很难觉察到自身认知局限的这么一种思维惯性和惯常反应。拥有上帝视角人格特质的人会更容易否认生活或者事件的复杂性,他们更容易无视他人内心状态的这个细腻的变化,会使用单方面的我以为,通过自我想象填充对事件或者说对他人行为的解读。这种人格特质和自恋型人格特质有一定的相似度,它的本质就是难以摆脱一种egocentric的这个中文叫做自我中心的状态。也就是我看到的我们的关系的状态,就是事实上面你我之间的关系状态,我对你的反应的解读就是你的反应的真实动机和产生原因。
之所以说上帝视角人格特质也是一种不健康、不利于个体发展的人格特质,是因为在现实生活中,没有任何人是可以真正的拥有上帝视角的。因为每时每刻发生的事情,尤其是在冲突矛盾之下,每个人的心理变化、行为动机都不可能在当时当刻被一个人所全部知道的。换句话说,我没有上帝视角,你没有上帝视角,任何人都没有上帝视角。一个具有上帝视角人格特质的人,会更容易以偏概全的去解读情景,通过施压、道德评判等具有攻击力的方式面对和处理生活中关系中的那些问题。那这样做往往会造成更多的误解和伤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