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子阅读课-46《黎明》与《渔歌调》欣赏与体验
上一集讲到在图画书玩法中唱的不同妙用,有整本书的场,有在讲述过程中其调剂和营造氛围的场,还有如爱心树那样唱,作为故事的另一种版本,用来帮助理解和体验,效果不同一般。
这里我还可以举一个很特别的例子,尤里苏里瓦茨的黎明这本书故事性不是很强,但画的很美。画家用的是水彩,但用的是类似中国水墨画的表现手法,展示了黎明整个过程中的湖光山色。为了表现这个过程,苏立法词设置了一个粗略的叙事线索,这样就顺理成章的表现了时间流动的过程。
读者先看到黎明前的一片静谧,黑区区的山与湖。然后镜头渐渐拉近,我们看到湖边一棵树下一对露宿的爷孙。然后湖光山色一点一点发生变化,蝙蝠、青蛙、小鸟开始有了动静,爷孙起来打水、点火做早餐,然后放下船滑到湖里降身矮奶,接着突然间山和水变得一片翠绿。我这么一口气说下来,感觉还是太快了。如果拿着书慢慢翻译,慢慢的讲,慢慢观察,很可能会有身临其境的感觉。我相信孩子如果能专注的读过这本书,以后有机会一定会自己来观察黎明的过程,或许也能感受到那种神奇,还有某种天人合一的感悟。
尤里苏里瓦茨在图画书界也是一位堪称大师级的人物,他今年已经82岁了。他本来是东欧犹太人,二战后移民到美国,在一位了不起的童书编辑苏珊卡尔赫希曼的帮助下,开始了图画书的创作。他渐渐成为行家里手,拿过一次凯迪克金奖,三次凯迪克银奖,还写过如何创作图画书的理论书。我去纽约两次,都错过了和他碰面的机会。但很有幸,我们有过几次书信和email的交流。我知道他当初创作这本黎明是在纽约州某个偏僻的湖边度假期间,观察黎明的过程是他当时的亲身体验。但构成这本书书的灵感来自中国唐代诗人柳宗元的一首诗渔翁,也叫渔歌调。
苏利瓦茨对中国文化情有独钟,他喜欢老子的道德经,还会打太极拳。也许柳宗元的渔翁那种出世的情怀让他若有所悟,恰好那首诗就在讲述一个黎明的过程,渔翁夜傍西岩宿,晓汲清湘燃楚烟销。日出不见人熬啊,一山山水路,回看天际下中流岩上无心云相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