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常识》精读-09什么才是“试错”的正确姿势?
今天我们精读的范围是这本书的第七章,标题是尝试让你先规划,但你应该不断试错。
这一讲是关于反常识思维带来的三个红利中的第二个。就是要尽量多用各种量化反应策略来避免直觉推理带给我们的误导。要通过不断的试错来提炼解决问题的方法。要学会尽量少依赖自己的常识,而多依赖可量化的东西。这也就是说我们要把自己从一个靠经验的规划者变成一个靠实验的搜索者。对于企业来说还有一个重要的建议,就是除了从组织本身内部提出解决复杂问题的方法以外,还可以在广泛的合作者网络中去寻找解决方法,用众包的方式更高效的试错。
这里我要提到一个叫精益创业的概念。这个概念在反常识这本书里并没有提到。那是因为瓦斯在写这本书时是2009年,而精益创业的方F论,直到2012年才被正式提出,并迅速在互联网创业群中走红。第一创业的思想很大程度上就是瓦茨提倡的要用不断试错来替代规划的方式。它本质上是一种适应性创新的模式,或者我们把它称作试错力战读之前也出版过一本书,就叫试错力,是畅销书卧底经济学的作者蒂姆哈福德写的。如果你想深入了解试错力这个话题,建议你可以在湛庐阅读的APP里搜他的电子书来读一下。
今天我们就来讨论两个问题,第一,精益创业的方法真的那么有效吗?另一个就是什么才是试错的正确姿势。首先我们来看看这几年特别火的经济创业的方法,是不是真的有传说中的那么神奇。我先来解释一下精益创业到底是什么意思。简单的说,精益创业就是快速生产产品,不断收集用户反馈,根据反馈再来不断调整和优化产品。它最大的特点就是要快速验证、快速迭代,及时掉头。
现在很多创业者都非常推崇这种方式,甭管什么项目都喊着要用轻易创业。但适合这种模式的创业项目,往往属于那些用户需求变化快,开发难度并不太高的领域。像是软件、电影、电视、金融服务等等,都适合继续创业。比如美剧正式开拍之前,往往会先拍一个几十分钟的先导片,根据观众的反馈来调整演员和剧情走向。这就是精益创业的模式。
说到这儿,你肯定会想,这种创业方法好像都已经是常识了吧。但我们现在看起来是常识的创业方法,在十几年前就是反常识的创业行为。那十几年前的创业是怎么创的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