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社会心理学解读社会现象-34说服:广告把我们变笨了
我有一个特别的爱好,就是喜欢看广告。而且好像还有一种天赋,能够对每条广告做到过目不忘。以前看电视剧的时候,别人一看到中间放广告了就换台,而我就会盯着广告,几乎能把每条都背出来,而且乐此不疲。
用社会心理学解读社会现象-34说服:广告把我们变笨了
我有一个特别的爱好,就是喜欢看广告。而且好像还有一种天赋,能够对每条广告做到过目不忘。以前看电视剧的时候,别人一看到中间放广告了就换台,而我就会盯着广告,几乎能把每条都背出来,而且乐此不疲。
这个世界上为什么会有广告这种东西呢?很简单,就是因为广告的发布者希望借助广告来改变我们的态度,从而最终影响我们的行为。无论是商业营销,还是Z治宣传,或者是宗教传播,所有的广告的最终目的都是要改变我们的行为。但是广告真正能直接改变的是我们的态度,因为我们的行为其实是由我们的态度决定的。
那么什么叫态度呢?态度是指一个人对特定对象所持有的稳定的心理倾向。这个特定对象可以是人,可以是某一种事物,也可以是情感观念等等。而这种稳定的心理倾向则包含了对特定对象的主观认知、情感体验以及由此产生的行为倾向。因此态度通常包含三个省份,第一个是认知成分,是我们对特定对象所持有的知识、观念等等。比如你第一次看到我的名字,通过文字介绍呢,知道我是一个老师,受过什么训练,在哪儿教书,讲过什么课程等等,这些都是关于我的认知性的态度。
第二个成分是情感成分,就是我们对特定对象的一种情感体验。例如接纳或者拒绝,喜欢或者厌恶,热情或者冷漠,尊重或者轻视等等。比如你因为以前上过我的课,或者仅仅是因为看到我的照片,所以就会对我产生喜欢或者是厌恶的情绪,这就是一种情感上的态度了。
第三种成分是行为成分。当你对这个特定对象有了认知,有了情感,自然就会采取相应的行为,比如接近他或者是回避他。就比如你对我这门课有所了解了,而且对我还算有好感,于是就购买了。这就产生了行为,就是我说的态度的行为成分。而广告因为想要改变我们的态度,所以就会在态度的认知、情感和行为这三个成分上做文章,通过重新建构不同的成分来实现对我们态度的影响。
首先是改变T度中认知成分的广告。如果你要去买一台电脑,你最关心的是什么呢?是硬盘够不够大,CPU速度够不够快,还是玩游戏卡不卡。所以如果广告把这些你所关心的参数指标都告诉你了,或者直接解答了你的这些疑问,那么你可能就动心了。因此大多数电脑、相机等等数码产品的广告,通常会把自己产品的各项强大性能全都展现出来,这样才能影响我们的态度,产生购买行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