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起读《儒林外史》-01王冕:读书人的标杆
儒林外史的第一回讲了一个王冕的故事。王冕是一个什么样的人物呢?作者为什么把它放在全书的开头?他和儒林外史的创作意图有什么关系呢?我们慢慢的往下看。
王冕出身农民,七岁时父亲去世,母亲给人做点针线活,供他在村里的学堂念书。王冕长到10岁,母亲告诉他家里入不敷出,王冕不能再上学了让他明天就去隔壁秦老家放牛。王冕不得已而辍学,母亲心里自然是难过的,但是王冕体贴母亲的难处,安慰母亲说,他在学堂里坐着,心里也闷,不如去放牛,可以散散心,想读书的话可以带几本书自己去读。这就消解了母亲或许会有的内疚之情。东家秦老给了他几块腌鱼腊肉,王勉自己舍不得吃用荷叶包了带回家给母亲吃。这些细节都在突出王冕的笑。
一天,在山上放牛的王冕看到一场大雨过后,湖里的荷花十分美丽。作者在这里有一段非常精彩的景物描写,我给大家放在了文稿区,你可以点开文稿查看。王冕深深的为大自然的美丽所触动,不是每个放牛娃都能感受到这种自然之美,由此可见,大自然并不缺乏美,缺乏的是美的发现。雨过天晴的美景触发了王冕学画的热情,就这样,他完全靠自己的揣摩体会,画了三个月,那荷花就画得犹如刚从湖里摘下来的一样。他确实是很有天赋,没有导师,大自然就是王冕的老师。与此同时,荷花的美意味着出污泥而不染,象征着一种很高的人生境界,面对着恶劣的环境,依然保持着独立的人格和高洁的品质,这就是王冕喜欢荷花,擅长描绘荷花的言外之意,这也正是吴静子欣赏的理想人格。
王冕一边放牛,一边勤奋读书,天文地理,经史子集,无所不通,难能可贵的是,王冕是通过自学做到的这一点。同乡们见王冕荷花画得好,也有拿钱来买的。一传二,二传三,王冕的名气越来越大,很多人都争着来买。也正是因为画的一手好荷花,王冕的生活开始和权贵们有了交集,这就出现了第一回故事里最具戏剧性的一段。
王冕的画儿很出名,尤其是他画的荷花时。知县为了巴结自己的老师微塑,请王冕画了24幅册页,送给了微素。测验这件事,负责跑腿的是衙役翟买办。从小说的结构来看,秦老发挥了桥梁的作用。王冕给秦老家放牛,秦老的儿子任翟买办为干爹。看在秦老的面上,王冕答应翟买办替时知县画册页石知县八戒的微素是一个真实的历史人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