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美术简史-26早春图
这讲我要跟你介绍北宋郭熙的早春图。它的尺寸很大,高158.3厘米,宽是108.1厘米。他作于宋神宗熙宁五年,也就是公元1072年。这件作品现藏博物院,也是一件镇馆之宝。
同是神宗时的大文人,苏东坡、司马光、王安石等等都赞颂过郭熙的话,这种情况在美术史上很少见。苏东坡有这样一首诗,我给你念其中几句,玉堂昼掩春日闲。中有郭熙画春山明灸乳燕初睡醒,白波千嶂非人间。意思就是郭溪笔下的春天看起来有白色的波涛,青色的山峦,简直不像人间,像仙境一样美不胜收。
郭熙是谁呢?早春图的左侧,郭熙自己提了早春壬子年。郭熙画他的书法有些笨拙,可以看出他不是文人士大夫阶层,他其实是一位宫廷画家,郭溪的作品受到了神宗皇帝的追捧,宫廷里到处都是郭熙的作品,有卷轴,有壁画,据说宫廷的墙都让他画满了。不过神宗皇帝去世之后,继位者宋哲宗喜欢古画,郭熙的作品就被当作破烂给处理了,一些宫廷里的裱画匠居然用郭熙的画当抹布擦桌子。到了宋徽宗时期,郭熙的儿子郭思做了大官,不甘心父亲的画名就这样被埋没了,于是他把父亲的画论整理成册,编成林泉高致,这也是美术史上非常重要的理论作品。
那么郭熙的话究竟好不好呢?有人说苏东坡、王安石这些人之所以都这么称赞郭熙,都是因为皇帝喜欢,跟着皇帝跨总不会夸错,这话虽然没错,不过过去的话也是真的好,还有一点更重要的是,过去的话代表了一种时代精神,想必引起了这几位大文豪的共鸣,关系好在哪里,他画出了什么时代精神呢?我这就为你解释。
早春图和范宽的溪山行旅图的构图类似,画面上部也有一座主峰。早春图的主峰虽然也符合北宋的纪念碑式的山水感觉,但不像范宽作品中的那么宏大。山是从右向左再向右,形成阿拉B数字五的形状。最高的主峰和前面的山石中间有一段空白,让我们感到云雾缭绕。这段空白拉开了前后山峰的距离,暗示着一种可望不可及的精神。中景是一片延绵的山峦,山上有寺庙,你能够找到通往寺庙的清晰路径。前景则描绘了普通百姓的生活。整体看来,早春图非常大气而生动,它的构图充分考虑了山的远近高低、不同层次的空间。
很多人以为传统中国画根本不关注透视,这是不对的过程。在临泉高士中将透视细分为高远、深远、平远。从山下仰望山巅叫高远。从山的前面往山的深处看较深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