阳明心学精讲-30《卷上·薛侃录》明心体即是学问功夫
我们今天的再读一段,接着读传习录上卷,也就薛侃和王阳明的一段对话访问。那就先反问了,装涵养而不顾,讲究将任欲作礼则如之何?
请注意这个问题很麻烦。为什么会有这么一个问题呢?我们前边也已经多次读过了,讲到过了。王阳明的意思是什么呢?那些个节目十变等等,这些个具体事情讲求不完的。世界上的事是无穷的,你要一件件都去检修过,你怎么检修的过来?所以王阳明说只要明了根本便是。
好了,薛凯这里提出问题来了,专涵养那就是涵养本心,内里涵养不讲求不专门去讲求所谓的具体事物当怎么做,那么会发生问题,发生个什么问题呢?任欲作理,就是把私欲,把人欲当作天理。也就是说至少在理论上,关于天理人欲等等这些东西,我们还要辨析的,还要分别的,还要讲究的。
他把这个问题提来给王阳明,王阳明说人须是之学,讲究一直是涵养,不讲求只是涵养之不切。王阳明说了,人要知学,当然这个知不是,我晓得不是这个意思,是说我们要真真切切的实实在在的明了,是学不胜为何学,只要你真知学讲求是自然而然会来讲究的。所以说,讲究一直是涵养,你切不可把涵养归涵养,讲究归讲究。所谓的明理是明理,功夫是功夫,你把它分作为两节,那是要不得的。讲究一只是含义啊,不讲究只是涵养,置之不切。所谓的不切,就是不真实、不亲切、不实在。
血寒问道,何谓知学?王阳明回答,你倒是说说看,且道为何而学学更深?薛刚说,常文先生教学士学存天理。薛凯回答的非常实在,我曾经听先生说过,学就是要学存天理,心之本体即是天理,体认天理,只要自心地无私议,这是薛凯的回答。
我们一再讲过心的本体就是我们的心灵本源的本来的原本的那个状态。心灵本身原本的那个状态,毫无疑问,它是来自于道的这就是我们的信从我们人的角度来说,因我们这个信是从天道那里获得的,所以我们也称之为德。得就是性性就是得。中庸讲,性之德也和外内之道也。性是得到的获得的,获得的过程便是外内之道同一合一的过程了。正因为这样,体认天理只是要自家的心地无私义。
本心或者说本性,或者说心之本体,这个东西是继承于天的,继之者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