阳明心学精讲-34《卷上·薛侃录》性道教皆从本原说-
咱们今天继续读传习录上卷的一段,是麻子生问这位马子身,也就是马明衡子孙是他的子。马明衡是福建莆田人,曾经官至御史,他也是把阳明心学传到福建的一个重要人物,当然他也是严明的弟子。
阳明心学精讲-34《卷上·薛侃录》性道教皆从本原说-
咱们今天继续读传习录上卷的一段,是麻子生问这位马子身,也就是马明衡子孙是他的子。马明衡是福建莆田人,曾经官至御史,他也是把阳明心学传到福建的一个重要人物,当然他也是严明的弟子。
马子生问修道之教,就说为圣人品节无性之固有以为法于天下,若礼乐行政之属,此意如何?那意思很清楚。马子生先给阳明先生提出这么个问题,就是修道之教过去的说法是说圣人品节无心之固有以为天下法。那么这个观点怎么样?
这里涉及到几个问题。第一个问题,所谓修道之教说的是什么?很清楚,中庸开卷就说,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马子生在这里提出的问题是关于修道之谓教傲的理解。所谓的就说如何就是指朱熹的观点。朱熹在中庸章句集注里面讲的很清楚,这个修道的修是什么意思呢?就是品节之也。而所谓品级,那就是划分等次,划分个等级,给予各种各样的限制。
主席接着说,为什么需要圣人来维持品节?我们每一个人的器皿都是有各不相同的。信道虽同而气禀获益是有差别的,无不能无过不及之差。这是指我们普通人,圣人因人物之所当行而品节之以为法于天下,则谓之教,如礼乐行政之属是也。这是朱熹的话,按照朱熹的观点,所谓修道之教,那就是圣人品节无性之固有以为法于天下。这个法是什么东西呢?那就是礼乐行政等等这些东西。所以说这个就是叫马子生把这个话拿出来请教王阳明此意如何,实际上也就是希望王阳明发表一下关于朱熹这一个理解的意见究竟如何。
下面王阳明开始发表自己的观点。先生曰,道其性其命,本是完完全全增减,不得不假修饰的,何须要圣人品节,确是不完全的物见王阳明一点都没有含糊,他直接亮出了自己的观点,道即性即命,本是完完全全增减,不得不讲修饰,所以用不着圣人来给予品鉴,需要圣人来划个等次,提出各种各样的限制。如果这样的我们这个信,是需要圣人来给予品鉴,给予限制的,给予规范的,那么这样的信确实不完全的无见。我们本身的性不是这个样子的,原本就是完完全全的。
从中庸三句来说啊,实际上讲得很清楚。天命之谓性,我们每一个人的性作为人性,原本就是得之于天,是本源于天,是天之所命。于我们的变位之性,这个就是我们人的所谓本质。从人的角度来说,我们的这个性原本是禀受于天,也就是说从天那里所获得的天命之心就是明德,信就是德,得就是心。我们原本完完全全完整无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