阳明心学精讲-40《卷中·启周道通书》性即是气,气即是性,性气相即
我们今天看传习录中卷起周道通书当中的一段文字。周道通的这个周字在各个本子当中,包括我们整理的王阳明全集都写成问,变成了启问道通俗。按照陈荣杰先生的脚刊,这个问字是错了,应该是周字应该做起周道通书。
阳明心学精讲-40《卷中·启周道通书》性即是气,气即是性,性气相即
我们今天看传习录中卷起周道通书当中的一段文字。周道通的这个周字在各个本子当中,包括我们整理的王阳明全集都写成问,变成了启问道通俗。按照陈荣杰先生的脚刊,这个问字是错了,应该是周字应该做起周道通书。
周道通名字是横道通,是他的字郝静安,他是江苏宜兴人。王阳明先生晚年在越城讲学,也就是在绍兴讲学。周道通的拜到阳明先生门下,周道通周恒是阳明先生晚年的弟子。
在这一篇书信当中,周道通给王阳明提出了一系列的问题。其中有涉及到励志的问题,有日用功夫的问题,有世上磨练的问题,有治良知的问题,一也有性和气的关系问题。前边这些问题,我们在别的地方多多少少都有所涉及。现在就在这一篇书信当中所涉及的性和气的关系问题。我们来看一段,这一段有一定的复杂性,理论上的复杂性。
我们先来看周道通提出这么个问题来说明。那就是周道通写给王阳明的书信当中说了,有引臣子人生而静,以上不用说才说信便已。不是信这句话是伊川先生说的。
周道通引了这句话,然后他提出问题了,何故不容说?也就是说人生而今以上不容说。为什么不用说?何故不失信?为什么才说性便以不失信?这是周道通的疑问。
惠安达云,也就是朱熹当年回答给弟子们,是说不容说者,未有幸之可言。不是信者,亦不能无气质之杂音。朱熹的回答说,之所以人生而今以上不用说,未有信之可言。这是朱熹的说法。不是信者,就是才说性便已不是性。朱熹说,已不能无气质之杂矣。
周道通说,二先生之言,皆未能小。也就是说,臣子的话,朱熹的话我都听不懂,都看不明白。每看书至此则为疑惑。请问我每次读书读到这些地方都觉得很疑惑,请先生明示解惑答疑。
这一段话实际上涉及到的问题,把伊川、朱熹、王阳明都混到一起去了。而且涉及到一个很麻烦的问题。从理论上面来说,这是蛮重要的一个问题,就是性和气的关系问题。
我先简单说一下这个问题的来源。所谓人生而静,以上不用说这个人生而静以上是什么意思?人生而静,天之性也,敢于物而动,性之欲也。这是礼记乐记当中的话。人生而静的这个来历是在这个地方。所谓人生而静以上就是指形而上的性的本体存在。
按照伊春先生的观点,人生而静,以上就是形而上之性,那是不能说的。为什么不能说?因为说出来的都不是你说出来了。实际上我们没有办法通过语言文字去传达去传递性的存在的本源状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