给小白的心理课-11亲子关系:父母如何制造孩子的人格?
这一节是亲子关系,孩子跟父母的关系是如何制造孩子的人格的。我总结了20句话,以便大家记住和理解。
第一句,父母是什么人比父母怎么做更重要。这句话是自体心理学家科胡特说的,很多父母问的与育儿有关的问题,都与怎么做有关。我们假如有一本这样的书,它包含所有的怎么做,一个人全部按照书上说的做,还是有可能制造出一个有问题的孩子。而人格健康的父母根本都不知道这本书的存在,却可能培养出一个健康的孩子。
什么人指的是父母的人格,那什么样的人格的父母是好父母呢?有很多说法,比如好玩的人、健康自恋的人、粗心而阳光的人等等。我们这里说个新的清爽的人,这样的人的特点是在关系中边界清楚,不黏黏糊糊,能够自得其乐,不太依赖他人,处理事情立断果决,不拖泥带水,也尊重他人的边界,不搞模糊不清的关系等等。
如果你问怎么达到清爽的人格境界呢?所有这类问题我给一个总的回答我能够想到的人格变化只有3种途径,一是有意识训练自己的觉察能力,包括觉察自己的情绪、想法、愿望和行为,并且去理解这些状态后面的意义。二是去跟各种人打交道,在新的人际关系中松动自己人格中僵化的部分。三是找精神分析师。
关于最后一点,我说两个被精神分析帮助过的还活着的名人。一个是瑞士生物学家雅克杜波线,他是2017年诺贝尔化学奖得主,他曾经是瑞士沃州官方认证的首例孤独症患者,29岁开始,他做了六年十分经典的精神分析。另外一个是现在的梵蒂冈天主教教皇方济格,42岁时有半年每周见一次精神分析师。他说,那位精神分析师给了他很多帮助。我们可以想见,他们去找精神分析师并不是要解决某些具体事情该怎么做的问题,而是我是一个什么样的人,想变成一个什么样的人这个级别的问题。当然怎么做也很重要,后面我们会谈到一些怎么做。我觉察到自己在那名人来支持精神分析的有效性,这样做的背后有一个反科学的逻辑,名人相信的就是正确的,但科学的结论还是应该建立在行政的基础之上。顺便介绍一本书,书的内容就在书名里面,书名是心理动力学心理治疗研究、循证的精神分析和精神分析的询证。该书预计今年年底出版。
第二句,父母某一方未处理的早年分离创伤,可能使其害怕跟孩子分离,孩子的成长会被他看成是对自己的抛弃,所以会不自觉的做出阻碍孩子成长的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