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洋务运动说起的近代史-02举步艰难的铁路和电报建设
对比中日两国精英阶层在洋务运动和明治维新中的理念差异,就很值得反思。与日本的明治改革家们相比,清朝最杰出的官僚和知识分子都没有从制度层面求变,他们认为中国之落后只在雾气而已。
1864年6月1日,太平天国的洪秀全在南京病逝,内战指日可期。第二天,主管国政外交的总理各国事务衙门,就像慈禧太后上了一个很著名的奏折,同治三年四月戊戌,总理各国事务,恭亲王等奏提出,查治国之道,在乎自强,而审时度势则自强以练兵为练兵,又以志气为先。这份奏折还附有李鸿章给总理衙门的一封信件,内容是红章,窃以为,天下事穷则变,变则通。中国欲自强,则莫如学习外国利器。欲学习外国利器,则莫如觅志气之气。简而言之,要强国就得造武器,造武器就得办工业。
在一年多后的置办外国铁器厂机器人中,李鸿章的观点仍然是,书籍取外人之长技以成中国之长技,以制现出于相行思可有备而无患。事实上,早在1842年鸦P战争失利后,林则徐的好友魏源就已经阐述了类似的观点,他在海国图志一书中第一次提出了师夷长技以制夷的思想。二十多年后的恭亲王李鸿章等人仍然没有超出这一认识高度。李鸿章更说中国文武制度事事远出西人之上,独火器万不能及。精英阶层对传统文明的过于自信以及对制度重构的漠视,成为中国现代化进步的最大障碍。一直到1898年前后,一洋务派名臣、湖广总督张之洞依然提出中学为体西学为用,试图在维护封建纲常的前提下推动洋务事业。
在知识界,对传统文化的恪守,更是与西方文明的引入形成了有趣的矛盾关系。文化名流辜鸿铭便论述说,今日世界真正的、最大的敌人是体现在我们身上的商业主义精神。这种由自私与怯懦结合而生的商业主义精神造成了全盟崇拜的泛滥,这种精神的泛滥促成了战争的爆发。要制止战争,我们就得首先消除商业主义精神。
顾氏本人就是一个很有趣的矛盾标本。他早年留学英国爱丁堡大学和德国莱比锡大学,精通英法德、拉丁、希腊、马来等9种语言,据称获得过13个博士学位。他的英文水平号称晚清第一。可同时,他又是一个极端的就学捍卫者,终生长遍青山,到了民G也死活不肯剪掉那条尾巴。他赞同一夫多妻制,最著名的论据是男人是茶壶,女人是茶杯,一个茶壶肯定要配几个茶杯,总不能一个茶杯配几个茶壶。在辜鸿铭等人的儒家传统理念……
龙爸开讲关注
用心理学解读生活
by龙爸开讲
社交中的接纳与拒绝
bybeibeivsswl@
成长的烦恼有多少?
每个人都有脆弱的时候
by~!@#¥%
走进婚姻真的那么难吗?
by
心理故障了该怎么办?
byminluo2@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