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阳明心学传习录研读-33心学
王阳明处于尴尬的境地。结果是,1521年7月,朝廷任命王阳明为南京兵部尚书,这是一个闲职。过了几个月,朝廷又授予王阳明一个叫新建伯的爵位三代,也就是他的父亲、祖父可以追封,子孙世袭。这算是对于王阳明平定宸濠叛乱的奖赏。
1522年,王阳明的父亲王华去世,按照古代的传统要守孝三年,而这正是王阳明内心渴望的。生活在家乡讲学。守孝三年后,朝廷并没有任命王阳明新的职务,他又在家乡绍兴逍遥讲学了两年。1527年,朝廷突然又想到王阳明,任命他为督察院左督御史,不久又被任命两广巡抚,去平定广西思恩、田州两地的动L。
1528年,王阳明认定思恩、田州的土匪其实是活不下去了,要解决的是官的问题。冒天下之大不韪上奏皇帝,指出了是从中央到地方,Z府官员的腐B造成了民间的动L,以招安的形式和平的解决了动L,同时又以智取的手段平定了附近瑶民的叛乱。王阳明又为朝廷解决了一件大患,但是他得到的仍然不是奖励,反而是朝中大臣们的诸多猜忌。当朝廷在决定要不要对王阳明予以奖励的时候,只有一个叫霍韬的官员上书给皇帝,极力主张应该大大的奖励王阳明,因为这关系到国家的安危。但这封上书到了皇帝那里,皇帝只表达了一个意思,知道了。最终在1528年9月派了使者到广州,给了王阳明五十两银子作为奖励。
王阳明对于是否得到皇帝和大臣们的肯定,其实早已经不在乎了。从龙场悟道之后,皇帝在王阳明心中似乎越来越不重要。研究王阳明的学者发现,王阳明在龙场悟道之后,尤其是南干平叛乱之后,很少以臣子的身份对于国家大事发表意见,他的上奏都是自己职位所要求的。不得不报的情况汇报比较突出的有两件事儿,第一件,1515年,皇帝朱厚照命太监斜眼引数万大营,朝中官员纷纷上书劝止,王阳明也写了谏迎佛疏,但并未上书。后来王阳明说,自己之所以打算向众人那样上书,只不过是因为那个时候尚有蝎子乡愿的意思在。第二件是大礼仪之争,皇帝朱厚照没有子孙,死后他让堂弟继位,就是明世宗,也就是嘉靖皇帝。世宗觉得不能不顾自己的亲生父亲,坚持要把自己的亲生父亲兴献王追封为皇帝,这引起了大臣的争议,王阳明却沉默了,不久,他在一首诗中写了这么一句,无端礼乐纷纷议,谁与青天扫素陈?
王阳明已经不像传统的儒家侍者把希望寄托于君王,那么寄托于谁呢?他解释自己为什么要讲学时说过这么一段话,承德豪杰,同志之士,扶持匡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