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中国开始的世界古代史-19方块字才是字
今天我们换个角度来聊聊文字的传播。我们还是从熟悉的汉字出发,而且会提到一个有趣的概念叫汉字文化圈。
首先我们从一个悲催的故事说起。五百多年前,在朝鲜的济州岛有一个官员名叫崔普。有一天突然从家乡传来了他父亲去世的消息,于是他要从济州岛坐船回朝鲜半岛参加丧礼。不曾想出海的第一天就遇到了大风浪,飘出外海去了。那一船人胆战心惊,在大海上漂流了十来天,最终在中国浙江的台州境内登岸。当时的中国正是明朝,沿海饱受倭寇的侵袭,崔普这一行人差点被当成倭寇给砍了脑袋。后来好不容易说明了身份,最终沿着京杭大运河一路来到北京,还拜见了明孝宗朱佑称从北京走陆路跨越鸭绿江,在出海五个月以后终于回到了朝鲜。
在这一段传奇的经历当中,发生了一个悲惨,但是好像有点好笑的小插曲。崔普一行人在登陆台州之前,先是漂流到了舟山群岛,在岛上遭遇到了海盗。海盗把崔普的衣服扒了,绑住手脚,拿棍子打他胳膊,要他把金银财宝都交出来,不然小命不保。崔普就大喊说,我们朝鲜又不产金银,你就是打断了我的胳膊,要了我的命,这我拿不出来,我没有。这崔普说的当然是朝鲜话,可是海盗们听了居然给他松了绑。这是怎么回事?因为他们听不懂崔普说了什么,得先给他纸和笔,让他把话写下来。他写了,读完之后,海盗头子很生气,又把崔普重新绑上,又打了一顿。
这个场景想来有些好笑,但是又很能说明问题。说明什么问题呢?朝鲜来的崔普不懂中国话,他在抵达北京之后才遇到翻译,但是在这之前,不管是跟Z府官员还是海盗,还是跟满大街来看外国人热闹的老百姓,好像他都能沟通。怎么沟通呢?那是借助纸和笔写汉字来沟通。历史上汉字曾经跨越民族、跨越国界、跨越语言,传播到说汉语以外的地方,成为共同的书面沟通方式。
1919年日本历史学家西岛定生,他借用西方的文化圈概念,圈出了一片历史上大规模使用汉字而且文化相通的地区,命名为汉字文化圈。这个汉字文化圈涵盖了哪些地方呢?按照我们今天现代国家的划分来看,主要是中国、日本、韩国、朝鲜和越南这五个国家。这几个地方在历史上有很多文化共性,比如说都有阴阳历,都有大乘佛教,都有筷子吃米饭用机器等等,在各个文化之间相互传播。不过我们这里主要关注的是汉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