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启蒙之《三字经》-12重要典籍|诗既亡,春秋作,寓褒贬,别善恶
周朝逐渐衰落,“风”、“雅”、“颂”一一消失。于是孔子就写了一本书,叫《春秋》,其中有赞扬,也有批评,含义各异。他把忠、奸、善、恶分得很清楚。
国学启蒙之《三字经》-12重要典籍|诗既亡,春秋作,寓褒贬,别善恶
周朝逐渐衰落,“风”、“雅”、“颂”一一消失。于是孔子就写了一本书,叫《春秋》,其中有赞扬,也有批评,含义各异。他把忠、奸、善、恶分得很清楚。
孔子修《春秋》
《春秋》是我国现存最早的年代史书。可视为春秋时期鲁国的历史记载。它记录了从鲁隐公元年到鲁哀公十四年,共计242年、12个世纪的历史。
那时候,一个医生如果能得到《春秋》的嘉奖,那就比得到皇帝的嘉奖还要光荣;如果他能被《春秋》斥责,那就比被皇帝杀了还要丢脸。
前人说,孔子删除《春秋》,是为了“含褒贬,分善恶”。他把对历史人物的褒贬都纳入史实的记载中,区分忠义善恶,做到“微细”。“显”、“志如晦”、“雅如章”,即所谓“春秋笔法”。后世学者应该从字里行间寻找其微妙的含义。
“《诗》已死”指的是诗歌精神的消失。那些美好的东西、善良的东西、柔软的东西、和谐的东西都消失了。在编纂《六》的过程中,孔子心里感到悲伤。他以为《诗经》中美丽的精灵已经消失了,世界即将陷入混乱。面对这样的世界,作为一个文人,他只有一个办法,那就是编《0》。
那时礼乐已经崩溃。孔子看到天下乱了,人都快变成野兽了,所以他就做了《春秋》。所以《三字经》接着说:“有褒有批评,无善有恶。”也就是说,孔子编《0》不仅是为了记录历史,还包括褒贬,以及描述善恶。与丑的区别包含在《春秋》中。
孔子不是写《春秋》,而是编《春秋》。因为《春秋》实际上是一本按时间顺序排列的历史书,早在孔子的时代就已经存在了。古人特别注重春秋,春天播种,秋天收获,所以用“春秋”来形容时间的流逝。《春秋》记载了鲁国12王在位242年期间各诸侯国的历史。这242年原本并没有一个专门的名称,只是东周历史上的一个时期。由于《春秋》的出现,他们被称为“春秋”时代。
“褒贬一体,善恶分明”。也就是说,在乱世中,孔子担心的是非善恶的标准会逐渐消失,未来的人将无法辨别善恶。“褒贬结合”是指孔子用简洁、客观的语言,寥寥几笔就对历史事件和人物作出了结论。这就是我们后来常说的“春秋文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