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启蒙之《三字经》-10重要典籍|作中庸,子思笔,中不偏,庸不易
《中庸》这本书是子思写的。“中”是公正的意思,“用”是不变的道。
中:公正。
庸:普通;指中立和普遍惯例的方式。
易:改变。
曾经,陶渊明因为太穷,无奈只能当官,希望自己的俸禄足以维持生活。
皇帝赐他一个小官职,当县令。因为他喜欢喝酒,所以他命令县里的人种植玉米来酿酒。然而,他的妻子认为这会让人民挨饿,所以他要求人民用一半的土地耕种,一半种植玉米。
有一次,一位上级领导来视察他的工作。陶渊明的下属提醒他衣着要整洁,最好是比较考究的官服。陶渊明听后非常感动。他说:“我不能为了那点五斗米去奉承上级官员。”于是他放弃官职离开,仍然过着贫困的农村农民生活。
陶渊明虽然没有多少政绩,但却写下了许多优美的诗篇。这些诗表达了他清贫的生活和安定的内心世界。陶渊明确实是一个很有个性的人。
子思就是春秋战国时期著名思想家孔伋。子思是孔子的孙子;他的父亲孔鲤在他出生后不久就去世了。子思的老师是孔子的学生曾子。子思向曾子学习了祖父孔子的儒家思想,后来又将儒家思想的真谛传授给了孟子。
由于子思的父亲去世早,他并没有从父亲那里学到多少知识。历史上关于他父亲的记载只有几件小事,其中最著名的就是他曾经说过的两句话。据说,子思的父亲曾对他的父亲孔子说:“你的儿子不如我的儿子。”他还对儿子子思说:“你的父亲不如我的父亲。”这两句话都是在贬低自己,但他在贬低自己的同时,也表现出了他为父子而骄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