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读《儒林外史》-09信仰|要坚信还是要怀疑
如果让我用一个故事来证明儒林外史的伟大,那我会说是第48回徽州府列夫训夫泰伯祠,以险赶柩。在我对古典文学的了解里,很少出现这样直接揭示人物灵魂、展示价值冲突的篇章,读的越细,越觉得触目惊心。
这一回的主角是一个徽州的老秀才王玉辉,六十多岁,没有什么经济来源,既不涉足官场,也不设管教书。那是干什么呢?也就是我们上一讲说的研究儒家礼仪,考证、编排民间的礼仪指南、识字课本和乡规民约,它是只谋道而不谋实。
自己甘愿过清贫的生活,也听任家里人生活困苦。他有四个女儿,守寡的大女儿住娘家。她是靠志同道合的儒生认同活着的。徽州学官于大先生勉励了他几句。他有了把自己的书送去出版的念头,想用这个名声成就自己的苦行。这其实是一条暗线,说明他已经深陷礼仪的世界不可自拔。小说明线上的故事是王玉辉家的三女婿病死了,三姑娘哭得天愁地惨,对他说,而今我难道又要让父亲养活不成?我要寻一条死路,跟着丈夫一起去了。
三姑娘公婆的态度是合情理的,二人惊得泪如雨下,说,我儿,你疯了,蝼蚁尚且贪生,我们会养活你。但作为亲爹的王玉辉却说,亲家,我仔细想来,我的小女要迅捷的真切,倒也由着他。行吧,你注意啊。他说的是。仔细想来,很多人把王玉辉解读成了老书呆子,他并不呆,而是用自己的价值观仔细衡量过了,所以才更可怕。那套体系是什么?怎么来的,后面再说。
接着,他对女儿说,这是青史上留名的事,我难道反阻拦你?你竟是这样做吧。这不是恐怖小说。但这话让人汗毛直竖。三姑娘年轻,可能从小受了父亲影响,也信这一套话术,但亲爹的这句话毒死了他。后悔的余地已经不是放任他脱危,而是落井下石,又把井盖给锁上了,逼着他非死不可。
三姑娘的亲妈不干呢,骂王玉辉是呆子。看着绝食的女儿伤心惨目,痛入心脾自己也病倒了。其实就算用最严苛的礼教来看,这也是没法私下的。为了死去的丈夫而伤害母亲,不侍奉公婆,不也有违孝道吗?
这期间,王玉辉在家依旧看书写字后女儿的消息,吴静子的这一句也写的厉害,消息就是女儿的死讯。王玉辉是情感冷漠吗?要是那样,这个人物就没有张力了。王玉辉在故意压抑人性情感,换取自以为是的道德胜利。
等了八天,女儿饿死的消息传来,他对要哭死的老伴说,你真是个呆子。三女儿他儿今已是成仙了,你哭他怎的?他这死的好,只怕我将来不能像他这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