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近代史-48北京大学:近代中国的见证者
我们在上一讲的时候说到蔡元培当了北大校长以后,提出了思想自由,兼容并包的办学原则。在校内改革校正学风,在校外倡导文化运动。北京大学终于迎来了新的转折点。那么北京大学的变化究竟有多大呢?我们来看一下两篇新闻报道就知道了。
我们先来看第一篇新闻,1915年,也就是蔡元培还没有担任北大校长的时候,一则名为北京养学堂之怪状的新闻中写道,北京大学之腐B笔墨难进。但是到了1917年,同样是这份报纸又发表了一篇报道说北大自蔡元培掌校以来,对于校正异常整顿。另外还说北京大学自蔡元培整顿以来,形式上精神上都大有可为。所以你看短短两年,社会对于北大的评价可以说是一个天上一个地下。
北京大学的前身叫京师大学堂,是戊戌维新运动中教育改革的产物。1912年辛亥G命之后,京师大学堂就改名为北京大学。蔡元培是在1917年正式到北大任职的那这个时候,北大已经有了20年的历史。在这20年中,北大的变化其实反映了近代中国思潮发展的脉络,也可以说北大是近代中国的见证者之一。下面就让我们一起来看一看这一位见证者的生平。
1894年中日甲午战争失败之后,清Z府的统治危机四伏,摇摇欲坠。光绪皇帝在康有为、梁启超等维新派的支持,下决心冲破以慈禧太后为代表的顽固派,变法图强。在1898年,光绪皇帝颁布明定国是诏,明文规定成立京师大学堂,并任命自己的老师孙家鼐为京师大学堂第一任管学大臣。这个职位就相当于现在的大学校长。
按照光绪的意思,军事大学堂不仅是国家最高的学府,还是国家最高教育行政机关。他的方针是中学为体西学为用,中西并用,观其会通。说白了,就是配培养一批掌握近代知识,同时又能够效忠清朝的人。龚勋还接受了李鸿章和孙家鼐的举荐,任命美国传教士丁伟良博士做西学总教习。这样的师资配置就让这所学校从一开始就被打上了浓重的吸血印记。
但是我们都知道,好景不长,戊戌变法仅仅维持了百天,慈禧便夺了光绪皇帝的权利。孙家鼐先是进谏反对,随后又托病辞职。校长做了不到三个月,连北大的校址都还没有选定。但幸运的是,慈禧没有废止戊戌变法的一切,唯独留下了京师大学堂。直到八国联军进北京之后,学堂才停办。这个时候慈禧逃到了西安,北大也就成了俄G兵和德国兵的兵营……
龙爸开讲关注
社交中的接纳与拒绝
bybeibeivsswl@
心理故障了该怎么办?
byminluo2@q.com
成长的烦恼有多少?
每个人都有脆弱的时候
by~!@#¥%
走进婚姻真的那么难吗?
by
用心理学解读生活
by龙爸开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