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近代史-50爱国与卖·国:不是白,就一定是黑吗?
今天是我们中国近代史这一门课的最后一讲,所以我们来共同的探讨一个问题。这个问题其实也是我们回望整个中国近代史经常会碰到的一个名词,这个名词叫做卖·国·贼。
中国近代史-50爱国与卖·国:不是白,就一定是黑吗?
今天是我们中国近代史这一门课的最后一讲,所以我们来共同的探讨一个问题。这个问题其实也是我们回望整个中国近代史经常会碰到的一个名词,这个名词叫做卖·国·贼。
说到中国近代史上最著名的卖·国·贼,很多人首先想到的是李鸿章。其次就是在1919年54运动期间,也有这么一句口号很特别的响亮,叫外争国权,内惩卖·国。这句话里面提到的卖·国指的是三个人,分别是曹汝霖、陆宗舆和张宗祥,这三个人被并称为三大卖·国·贼。但是其实近年来也有一些人说了,我们一味的去指责他们,似乎也不是很合理。因为一旦深入到具体的历史细节当中,其实会有一些不一样的发现。所以有一个问题就摆在我们面前,那我们究竟应该怎么样去正确的认识这些人呢?究竟应该怎么样去评价他们的卖·国行为呢?
今天这节课就让我们一起来讲一讲。我们先来说一下我们的老熟人李鸿章。李鸿章靠着镇Y太平天国和捻军起家,在19世纪60年代以后开始热心洋务,提出了外需和戎,内需变法的主张。对外主持签订了比如马关条约、辛丑条约等一系列丧权辱国的不平等条约。对内兴办了江南制造总局、轮船招商局,创建了北洋海军。
想要去实现自强求富的目标,所以我们究竟应该怎么去认识李鸿章呢?其实可以从三个字来入手,这三个字叫做裱糊匠。裱糊匠是什么意思呢?它其实是古代的一种职业,是用纸或者布修补房子的一些漏洞或者残缺的部分,因此也衍生出来了一些别的意思,就是为国家为社会去修修补补的这一类人。李鸿章在他晚年的时候,就曾经自嘲说自己是大清王朝的裱糊匠。他把清王朝就比作了一间破旧的房屋,而自己就是那个裱糊匠。面对这一间摇摇欲坠的破防,即使身为裱糊匠,也没有办法去改变现状。
我们之前讲过,李鸿章代表清Z府签订不平等条约的时候,其实他并不是任外国人摆布。他其实也拼尽全力,用他的智慧跟洞察力,在尽可能的去为中国争取一些利益。但这里需要强调一下,在当时的历史环境下,李鸿章确实是清Z府唯一能够倚重的外交人才了。但这些努力其实也并不能够去掩盖他在外交上的失败。比如说在甲午战争之前,李鸿章其实早就看到了日本对中国的威胁。但是他却错估了日本R作战的决心,把希望就寄托在了西方的调停上,最终导致中方的战争准备不足,中国失败,使得日本借这次机会在亚洲崛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