怼死拖延症。
在生活中,拖延症无处不在——
马上要期末考试了,好几本试题还没有开始刷;
毕业设计稿的思路一直打不开,没几天就要交稿了,还没有开始动笔;
待办事项一件都没有做,却不愿开始,宁愿找本闲书读、刷手机。
大部分人都是在这种纠结中度过一天又一天,被未完成的任务都快逼疯了,真正动手做的时候却感觉浑身无力……
难怪佛祖说:众生皆苦。现实就是如此,越来越多的人被困于拖延症之中,它完全打乱了我们工作和学生的节奏,不仅该做的事没有安排好,还让自己陷入巨大的精神内耗中,甚至产生了深深的负罪感。但拖延者真的是懒惰和缺乏自律,又或者是心理问题吗?
为什么会拖延?
01 极度完美主义
《拖延心理学》中说:“大多数拖延者都是自恋者。他们宁愿承受因没有尽力而自我谴责的痛苦,也不愿承受尽力而为却发现结果平庸的痛苦。”
有时候,有些人的拖延源于他们追求完美,希望自己所做的一切都符合预期,甚至超预期。这种完美主义会让他们更加害怕失败,导致他们在开始做某事时总是犹豫不决,以避免失败的可能。
02 内心与外在冲突
如果你在做某件事时总是感到没有动力、停滞不前,也许是时候停下来思考一下:你是不是内心冲突的外显。弗洛伊德认为:拖延并非偶然,而是潜意识影响着人们的行为。拖延其实是一种“做”与“不做”之间的纠结状态。这可能是因为你对即将完成的事情感到犹豫和焦虑。例如,当您推迟外出时,您可能想在家休息。
03 拖延是一种“被动攻击”
有时,拖延是一种反叛的表现,是一种对抗他人控制的“被动攻击”形式,从而捍卫自己的主体性。
例如,在社团活动中,你必须完成一项不属于你的任务。你觉得这个任务的推进没有意义,但又不敢反抗,你只能用敷衍的方式来表达内心的不满。对于生活在规则和日程中的现代年轻人来说,有时拖延就是对这种束缚的一种抵抗和反叛。
如何不拖延?
01 “先吃青蛙”。美国时间管理大师将手头最困难但又不可避免的任务比作“吃青蛙”。如果你一早就完成了最困难的任务,那么这一天剩下的时间里的任务就会变得更容易,这一天也会更加充实。不过,如果当天的任务太难,还是应该先从最简单的小任务开始,找到自己的工作节奏后再解决困难的问题。有时可能需要大量的试验和错误才能找出最适合您的方法。
02 用好5分钟规则。一旦一项任务开始而没有完成,它就会萦绕在我们的脑海中,促使我们去完成它。这就是蔡加尼克记忆效应。因此,你可以用5分钟规则来处理复杂的任务,即先完成一小部分,以帮助你的大脑按下“开始按钮”。例如,当你想把一项你毫无头绪的作业推迟到明天时,你不妨立即花5分钟写提纲或在网上快速搜索相关信息。那么即使你想再找借口拖延,你的大脑还会自动提醒你有工作没有完成。
03 接受自己的不完美。有些人拖延是因为追求完美。他们对自己的要求很高。他们想把某件事做好,但又担心做不好,所以推迟采取行动。建议那些因为追求完美而无法行动的朋友尝试降低要求,将目标降为满意,先成形再慢慢修改,以达到更好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