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春哲学课。
只要是接触文字的人,几乎每天都会看到关于“哲学”的字眼儿。
可是,说起来蛮尴尬的,没有几个人可以说清楚到底哲学讲的是什么?哪些问题属于哲学的研究范畴,哪些问题又不是。
古希腊哲学的三位大牛之一亚里士多德说:
哲学始于对世界的惊奇,人类在天性中就怀着对求知的欲望。
因为对世界的惊奇就想知道一个答案,然后就有了哲学探究。
这位先生打了一个太极,我们还是不知道哲学到底是什么东东。
其实,这也不怪亚里士多德,因为哲学探究到最后往往都是语焉不详、不了了之。比如,哲学的经典三大命题:
我是谁?我从哪里来?我到哪里去?
都是没有标准答案的,甚至后来的哲学研究把这三个问题划为禁区。一旦有人宣称对其研究有了新的发现,直接视为神经B,会遭受到业界的集体封杀。
看到了吧,哲学跟其他学科如此不一样。而且在更早的时候,几乎是把所有的学科都归类于哲学的,这种状况直到牛顿的时代也没有多少改变,比如牛顿最有名的物理学论文《自然哲学中的数学原理》,一举奠定了现代物理学的基础。
但是,它的用词却显得那些古典而质朴,还是“自然哲学”。看清楚了吧,牛顿管科学叫自然哲学。
后来自然哲学演化为科学哲学,其中派生出了关于心灵的心理学。之后,学科再次分离,心理学中分出了神经科学、认知科学,与社会相关的问题成了社会学,与经济相关的部分成了经济学……
大家都知道亚当·斯密是经济学之父,可是他自己却并不这样认为。他给自己贴的标签是:哲学家。如果读他的传记,我们就会发现:原来大众对亚当·斯密有多么深的误解,他并不是完全主张市场决定论,只是看重经济效益和效率罢了。这是有着极其深刻的哲思的。
从哲学的派生学科看,似乎更能看清哲学的实质。它们所研究的问题,都是有明确答案的,即便是原先的答案受到新情况的挑战,它们依然可以找到新的答案来自圆其说。
但是,哲学的问题其本都无法找到标准答案。比如,人活着是为了什么?这是人生哲学的问题。
确实如此,许多重大的哲学命题讨论了千百年,依然没有定论。面对如此尴尬的境况,是不是说明研究哲学就毫无用处呢?
不能这样说,因为获得最终答案并不是哲学研究的全部意义,甚至不算是它的主要研究价值。
那么,哲学研究的意义是什么呢?
经过数位哲学家们的努力,这个问题终于弄清了,那就是帮助我们激发思考、澄清思想。
每一个行动的背后,都会有一些观念作为支撑,也就是说:所有行动都是基于想法的。这个事实或许你自己都没有发现,而哲学的讨论却可以把它揭示出来,发现其过程,辨析问题的关键和困难……
比如,有些家长苦恼于孩子的学习成绩不够好,他们更多百纠结于孩子为什么如此努力,成绩还是不好,是不是学习方法不对头?
这里其实已经陷入了思维的误区,因为父母的思考有一个隐秘的前提:孩子应该或必须取得好成绩,这样才能进入好学校。
但是,人生难道只能是上好学校吗?难道父母不更应该关注孩子要成为什么样的人,以及想要过什么样的一种人生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