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师是怎么炼成的。
在我们上初中那会儿,中国历史还是分成四段的,古代史、近代史、现代史、当代史。现在可能是觉得后面这三段时间太短了,合起来统称为“现代史”,而近代史和当代史这两个称呼则被放弃不再使用。
以前有近代史与现代史之分时,中间划分的时间节点就在1919年。
这一段发生了两件大事:
一件发生在国际上,是巴黎和会召开;
另一件发生在国内,是五四运动。
我们不来讨论这两件事情的内在关联,反正五四运动前后,新思潮如大浪般涌来,大师成群结队出现,从本地的饱学之士到留学归来学贯中西的学者,各种新思想空前活跃,尤如满天群星闪耀。
说句实在话,从春秋战国之后,我从来没有见过一个时代涌现出来如此多的思想家、大师。由此,我们就不禁思考一个问题:怎么样才能称得上是大师呢?
我们是这样考虑的:既然大师在那个时间节点上大批量涌现,那这个时间段就是一个现象级的,我们不妨先来研究这个大时代好了。
因此,我们的记者们翻阅史料、采访大师的后人,行走大师当年生活的故居中,拿到了大量一手的资料。在此基础上,我们发现了不少关于大师养成的独家观点,而且它们得到了读者们的广泛认同。
在这一季的课程中,我们选取了多个领域中的十位大师,除了少数一两位之外,其实大部分大家都是耳熟能详的,比如胡适、蔡元培、张伯驹等,即便是近一个世纪之后,他们的声望依然如雷灌耳。
但是,对于多数人来说,对于这些大师的了解,可能更多是只知其名,不知其实。
咱们就说蔡元培吧,说他们是北大之父并不为过,因为新北大就是他缔造的,他也因此而担任了北大的第14任校长。
他与北大之间可以说是相互成就的关系,如果没有蔡元培,北大就还是京师大学堂,注定会被历史的车轮所辗碎、抛弃;如果没有北大,蔡元培也成不了伟大的教育家。
等于说,是蔡元培带领着胡适、梁漱溟等一**大师,把北大打造成了新文化运动的阵地。
每一个大时代,都是群星璀璨的,各方面的人才都是一个大爆发的状态。在考古、文物收藏、文学创作等领域,也出现了大量创造一个时代的人物,比如中国现**古学之父李济、著名翻译家傅雷、大收藏家张伯驹、大号文学学者钱钟书等。
当然,中国的新文学也是在这个时代萌发出新芽的。说出不客气的话,中国现代作家里面有点成就的90%以上都是出自这个时代,比如差一点拿诺贝尔文学奖的沈丛文,写尽人生凄苦的天才作家萧红,描摹世间情愁百转的张爱玲……他们的存在都给那个时代添了一丝最细腻的人情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