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心理科普哪些人适合“精神...正文

哪些人适合“精神分析”?

发布于1年前    {{ plCount}}评论    {{ actData.readnum}}阅读
哪些人适合“精神分析”?
文/龙爸开讲

哪些人适合“精神分析”


众所周知,精神分析是会干预最底层的人格,就临床意义上是最有效的一种疗法。
可是,这是不是意味着精神分析疗法是万能良药吗?

事实上,笔者也曾多次说过这个问题,精神分析并不适合很多心理不健康的人。
这其实也不难理解,因为精神分析只不过是心理治疗方法的一种,有些人不适合也并不奇怪。


那么,精神分析最适合哪些人呢

粗略的说,精神分析适合那些对于自我人格成长存在强烈渴望的人。
要说最适合的人群,是那些勇于探索,要弄清楚要发生什么的人。

比如,我怎么会产生一再性的强迫性重复呢?为什么我总是遇到无聊的人?为什么我总是把事情搞砸?

当然,这并不能说明这一部分人会急于解决自己面临的问题,而关键在于态度,他只是非常渴望了解自己问题的根源和如何才能让自己不再那么做。

换句话说,他们对于自己的怪异行为充满了好奇,想搞清楚表象背后的逻辑,想要发现自己身上更多的答案。

这种发现的渴望是源于对自己浓厚的好奇,这种努力对于一个人而言,是极其重要的。
如果心理咨询师发现来访者身上有这种特质时,就会特别适合做精神分析。

可是,如果一个人说:别整那些没用的,快告诉我该走哪条路,只要跟我说该做什么就行了。

比如,他们有这样的问题:我家的女儿为什么会厌学?为什么我家的儿子就是不愿跟小朋友们出去玩?我该如何辅助孩子写作业呢?

对于不适合精神分析的那些人来说,他们并没有兴趣了解这些,我只是知道我家的孩子出了问题,你作为专家只需要告诉孩子出了什么问题,该如何解决就行了。

是的,这样的人不适合进行精神分析,因为精神分析是进入人潜意识去探索事件的深层原因、方法和工具。

所以,我觉得我们可以做一个区分,就是对于了解自己的人,想弄清楚自己到底怎么了,心理健康还是不健康、严重还是不严重,比如严重的强迫症,或者双相躁狂抑郁症等等,那么他实际上可以使用精神分析治疗。

但如果一个人对自己根本没有兴趣,不想了解自己到底怎么了,那么无论这个人多么健康,我们说“无论症状多么轻微”,他实际上都不是一个健康的人,也非常不适合精神分析。


与其他疗法相比,精神分析有其局限性吗?

我觉得这个问题很有哲学意义,因为在不同的治疗方法上,他们都创建了自己的理论大厦。

我们来回顾一下精神分析理论是如何创立的吧。
它来自于创建该理论的人对日常生活的观察,或者对患者的观察。
比如说你看弗洛伊德,他其实做的案例不多,但是他做了几个经典案例。
他从他的几个经典案例中创立了精神分析等学派。

继弗洛伊德之后,克莱因也一样,是一位非常伟大的女性精神分析师。
她和很多孩子一起工作。
她从这些孩子身上看到了许多现象,并对这些现象进行了理论分析。

所以你会看到,这些理论的创造者实际上是基于他们个人的临床工作,通过他们对工作和工作对象的观察,通过他们对工作内容的思考,提取并创造的一些理论。

因此,精神分析理论在某种程度上也与其创始人的观点有关。

而一个人的视角和视野又与精神分析有什么关系呢?

这和一个人的性格有关系。
一个人的性格决定了他如何看待世界、如何看待人、如何看待环境、如何看待自己的大脑系统。

所以总的来说,精神分析虽然说是一个流派,但其实背后有无数的个案。
不同学派的创始人或者使用者,都是这个学派的背后力量。

所以,站在后面的人其实都是人。
那么你认为人有局限性吗?这显然有局限性。

如果你这样看,精神分析必定有其自身的局限性。
就像那些只想要解决方案、只想要你告诉他们该怎么做的人一样,他们不适合精神分析。
这是精神分析的局限性。
精神分析对这些人不起作用。

所以,我觉得这个限制未来可能更多地加在我们身上,加在你们身上。

学精神分析的人,可能想学看一下,有一部分人可能想以后做一些与它相关的事情,或者用精神分析做其他的事情,放到自己的脑子里。
在那个工作领域,有一个你可以为自己使用的工具,这不是很好吗?

你有一个很好的工具可以使用,那么我认为限制可能更多地来自于使用精神分析的人的人格水平。

你有这些书籍和理论,但是作为一个使用精神分析的人,精神分析就会变得不同。
这就是这个问题的答案。

{{ actData.zannum}}

评论

{{ plCount}}条评论
评论 最多100字

精彩评论

哪些人适合“精神分析”? 龙爸开讲

关注 点赞
文章 1 获赞 {{ authData.zannum ? authData.zannum :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