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龙爸开讲
我的自驱力在哪里?
在生活中,我们时常会感觉斗志全无、浑身无力;在工作中,我们很容易感觉茫然无措,找不到自己的初心,无法再说服自己坚持下去……
于是,我们常常会选择间歇性地放飞自我,或者长时间的摆烂。
之所以会这样,是因为我们会把自己的无力感归因于自己的能力有限,或者天性懒惰。
如果我们一直都这样误解自己,那我们的一生就很可能完了。
出现上面的情况,当然不是能力或懒惰的问题,只不过是因为我们的内驱力不足罢了。
那么,什么是内驱力呢?
就是完全不需要外力的介入,就可以自动去完成一项任务的心理力量。
你想想这是多么美妙的一种图景,不需要外部力量的督促,内心的动力却源源不断地推动着,不达到一个目标誓不停手。
在这种情况下,只要方向不太偏,成功就是一个时间的问题,不过是水到渠成罢了。
◇ 01 ◇
先看见、再成为
初中英语中有一篇课文,讲的是“白日梦”,就是在头脑中预演自己成功场景的一种方法。
心理学的研究已经证实这是一种非常有效的心理建设技术。
我们讲内驱力也有一种类似的技术,即“先看见、再成为”——先在头脑中描述出理想中自己的样子,然而根据这个“看见”不停的努力。
相反的情况,那些思维僵化的人则把把自己局限在一个特定的框框,专注于已有的、眼前的资源的反复使用。
很明显,这样的人只能重复地做“该做的”事情。
在心理学上,有一个“What-How-Why”思维模型——What是最外层,代表的是“做什么”;How是中间层,代表“如何做”;Why是最内层,代表“为什么这样做”。
僵化型思维与成长型思维在这个思维模型的运用上是迥然不同的。
前者从模型的最外部向最内部探索,遇到一件事,先想的是自己做什么,再想如何做,最后可能会想一下为什么要这样做。
成长型思维则是由内而外,先搞清楚为什么这样做,再想如何做,以及做什么。
很显然,这是一个问题导向的思维方式,更具有创造性。
具有成长型心态的人,不会等到一切条件都具备了再去行动起来,而是要重点弄明白“为什么”。
一旦打通自己内心关窍,一切都是那么顺理成章,这就成为一股摧枯拉朽的巨大力量,直奔向前。
◇ 02 ◇
喜欢是最好的老师
能做自己喜爱的事情,是很多人触不可及的执念。
的确如此,现实生活中的人们绝大多数时候都被具体的问题所裹挟。
这在心理学上就是“从众”,既然很多人都选的热门专业,大概是对的吧,于是自己也就顺大流了。
自己选择的结果,有可能对,也有可能错,但是从众的结果最悲惨,因为你压根儿不知道你的决定是对或者错。
在这种情况下,一旦出现风吹草动,你就会飘摇不定、无法坚持。
体现在学习上就是提不起兴趣,学习没有长久的毅力,三天打渔两天晒网,学习成绩自然也是呵呵了。
看明白了吧?我们之所以不能坚持,往往源于内心的不喜欢或麻木。
但是,由于外界的压力,我们又不得不如此做,或者说我们只能本能的应付。
这种不得不的学习方式虽然有点悲壮,但也会自己生出更多的心理防御和压抑,这样做的结果当然非常不好。
所以,最好是去做自己热爱的事情。
做这样的事情虽然也可能困难重重,但是,我们依然可以锲而不舍、前行无畏。
想想你内心的小火苗,有源源不断的灯油注定,一直可以生机勃勃、越烧越旺。
可是,如果你理会自己的热爱,那结果只能是一堆灰烬。
◇ 03 ◇
不断与自己对话
为什么你应该与“真实”的自己对话呢?
因为这是超越自我的前提。
不断跟自己对话,就不会过分依赖外界的标准和批评,而是基于自己的真实感受和情感。
这是属于你自己的独特体验。
与真实自我的对话可以来自不同的方式,比如定期冥想、独处、读书等,通过这些方式,你可以接触到自己的真实感受。
选择自己喜欢的谈话方式,与自己保持定期对话,审时度势,不麻木就已经很可贵了!
声明:本站内容与配图部分转载于网络,我们不做任何商业用途,由于部分内容无法与原作者取得联系,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联系方式请点击【侵权删稿】。
古德心理网上发表的全部原创内容,著作权均归网站或作者所有。
评论
共{{ plCount}}条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