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师是怎么炼成的-15|053萧红:“黄金时代”
将近百年过后,萧红为什么这么红?除了他小说般爱情的戏剧性,还不可忽视他身处的大背景,那就是曾经造就了一个群体性文学的黄金时代。而萧红作为一个女性个体,置身其中,她不同寻常的道路选择又构成一种戏剧张力。
萧红的自传电影用了黄金时代这个名字,也源于他个人故事所展现的时代爱心。在影片中,萧红的这段原文被完整引用,变成旁白,在俯视的镜头角度下,用来烘托萧红那一刻内心的巨大创伤。那是在1936年11。请加微信19008522,进课程分享群微信1900852。
2月19日,萧红在给萧军的信里写,窗上洒满着白玥的单儿,我愿意关了灯,坐下来沉默一些时候,就在这沉默中,忽然像有警钟似的来到我的心上,这不就是我的黄金时代吗?此刻。那个时候,萧鸿燊在日本正试图用出走来逃离与萧军的情感困局,同时也想给自己找一个安静的写作空间。隔着时间和空间的距离,狂风骤雨般的爱情和烽火漫天的故国,都蒙上了一层怀想的青雾。而漂泊了那么久,他奉为宗教的写作,在导师鲁迅的提携下日益自由,终于可以停下来感叹一句,自由和舒适,平静和安闲,经济一点也不压迫,这真是黄金时代,是在笼子里过的。仅仅是在笼子里的平安,它也是又爱又怕的。
写信的一个月前,鲁迅逝世了。震惊和悲痛过后,萧红好像隐隐找到了一种悲痛化出来的力量,这是他微小的坚强。事实上,这平安确实是短暂的。不久后,萧红就不得不提前回国,踏上了更加颠沛流离的悲剧之路。如今去回望,萧红对黄金时代的感叹,实在是饱含凄凉的。
萧红出生于辛亥G命爆发的1911年,死于抗战烽火中的1942年,正值一个风起云涌的大时代。放在时代背景下去观察萧红,她在当时的女性群体,甚至是女作家群体中也是畜牧的。在54后的一代作家中,萧红因袭的负担最小,也因此形成极具个人特色的自由风格。萧红研究者葛浩文评价,萧泓呈现在读者面前的并不是一种理想化的、充满爱国热情的浪漫的战争图景,而是他对日常生活中真实的人们身上产生的孤独的、极端的、个人化的影响。
如果说萧红一开始的那拉氏的逃婚离家还是被动的,他后来离开萧军南下HK,则是在爱情和民族双重危机下的主动选择。二萧之间的裂痕自上海成名后就逐渐显现出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