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文化中的心理学-08内在归因:演潘金莲让胡锦饱受误解
今天的心理课要跟大家继续谈归因理论里面的内在归因。如果我们了解了这种内在归因,就能够明白当年在电影金瓶双燕里面饰演潘金莲的港台知名影星胡锦,为什么会说演潘金莲这个角色让他永不超生。
传统文化中的心理学-08内在归因:演潘金莲让胡锦饱受误解
今天的心理课要跟大家继续谈归因理论里面的内在归因。如果我们了解了这种内在归因,就能够明白当年在电影金瓶双燕里面饰演潘金莲的港台知名影星胡锦,为什么会说演潘金莲这个角色让他永不超生。
所谓内在归因,就是将事情发生的原因归于个人的内在因素,譬如自己的能力、性格等等,而外在归因,则是将它归于个人之外的因素,譬如来自他人、环境等等。在上一集,我们以明朝的崇祯皇帝做例子,来说明多数人对跟自己相关的事情会做较多的外在归因,特别是不光彩的事情更是如此。而对成功之类光彩的事情则会做较多的内在归因,这主要是为了维护和满足自己的自尊。
但如果是别人呢?研究显示对别人的成功,我们会做较多的外在归因。譬如别人家的小孩为什么成绩好,那是因为去补习呀,而自己的小孩成绩好则是因为他的聪明。反之,别人的失败主要来自内在因素,譬如他的能力差,而自己的失败则是来自外在因素,例如大环境不好。这种归因上的人我之别,同样是来自于要灭他人威风,争自家光彩,或者说保自家的颜面的心理需求。
只要一说破,大家都能够明白。但如果是属于比较中性的事情,譬如要大学生先对我为什么交这个女朋友提出简短的解释。在对他认识的某个人他为什么交那个女朋友提出简短的解释。结果发现对别人交女朋友做内在归因的,譬如认为那是因为他喜欢文静的女孩子这种个人因素。做这种内在归因的大约是自己的两倍。其他不少类似的实验也显示,当自己和别人做了一件同样的事情的时候,我们对自己的行为比较喜欢从外在环境去找原因。做外在的归因而对别人同样的行为却倾向于认为那是来自他个人的本性或者抉择,也就是做内在归因。
更有趣的是心理学家Jones等人所做的实验。他先准备两篇文章,一篇是对古巴领导极度赞扬,另一篇则是对他提出激烈的批评。他让一群大学生分别阅读,结果显示大多数的大学生都认为文章内容就是在反映作者个人的Z治态度,也就是都做了内在归因。但重点是接下来的另一个实验,就是先告诉大学生要赞美或者批评他,其实都只是作者被交派的任务。换句话说,作者的说辞并非出于他的自由意志。然后请大学生阅读文章之后,再推测作者可能的Z治态度。结果前面所说的内在归因虽然会减少,但减少的幅度并不是很大。还是有不少人认为他既然写了这样的文章,那么不管是出于自愿或者是被指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