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文化中的心理学-18社会惰化:滥竽充数与防制之道
今天的心理课要和大家谈一个值得注意的心理学概念,叫做社会惰化。垛是懒惰的惰。社会惰化是团体工作中常见的一种现象,等一下我们也要用它来重新理解滥竽充数这一句成语和背后的历史故事,还有要如何来防治它。
传统文化中的心理学-18社会惰化:滥竽充数与防制之道
今天的心理课要和大家谈一个值得注意的心理学概念,叫做社会惰化。垛是懒惰的惰。社会惰化是团体工作中常见的一种现象,等一下我们也要用它来重新理解滥竽充数这一句成语和背后的历史故事,还有要如何来防治它。
什么叫做社会惰化呢?一个简单的定义是说,当群体在一起做一件工作的时候,每个成员所付出的努力会少于他单独去做那件工作的现象。他也被称为社会懈怠或者社会性散漫。意思是说当大家要合力去完成一件事情的时候,个人就不再那么尽心尽力,而会变得比单独去做的时候来的偷懒懈怠。贩卖心理学家在这方面做过很多的实验。
证明社会惰化是一种普遍的社会心理现象。例如拔河比赛可以分为两人单挑或者不同人数的团体对抗。心理学家用仪器测量不同类型比赛参赛者的拉力,结果显示,一个人独拉的时候平均出力63公斤,三个人合拉拉的时候平均出力降为53.5公斤,八个人合拉的时候平均出力更减少到31公斤。换句话说,随着参与人数的增加,每个参与者使出的力量就跟着逐渐减少。拔河比赛在出力的时候,也许有前后队友干扰的问题。所以心理学家另外做的呐喊实验,让受测者戴上眼账和耳机,要他们单独一个人,两人一组,六人一组,在操场上尽可能大声的呐喊,同时检测他们的音量。
而团体呐喊又可以分为AB两种情况,一种情况是真的和其他人一起呐喊,而B种情况则只是假装和其他人呐喊,让眼睛和耳朵都被蒙住的。他误以为是和其他几个人一起呐喊,其实只有他一个人在,结果显示单独一人呐喊的时候音量最大,其次是误以为和别人一起呐喊的一种情况,而最小的则是真的和别人一起呐喊的时候。这表示真正的团体呐喊的时候,别人的声音可能会带来干扰,但在误以为和别人一起呐喊时,即使不受任何干扰,他也不会再喊得那么大声。
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曾说,整体大于部分的总和,他常常被解释成整体的力量大于个体力量的总和,也就是一加一大于2。但他更重要的一个意思是啊整体会出现个体所没有的新性质。就好像律加纳变成氯化钠,也就是盐,食盐氯化钠就具有氯化钠所没有的新性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