朝向幸福的心理课-19积极自我|敬畏之心
在上一讲中我给大家谈到了积极自我中的文化资本。今天我们继续介绍另外一种积极自我的力量,那就是我们的敬畏之心。伟大的德国哲学家康德曾经说过,有两种东西,我对他们的思考越是深沉和持久,它们在我心灵中唤起的惊奇和敬畏就会日新月异,不断增长。这就是我头上的星空和心中的道德。
中国人也常说,君子之心,常怀敬畏。心有敬畏,心有所至。那什么是敬畏?敬畏对我们意味着什么?它如何影响我们个人的心理与行为?我们社会真的缺乏敬畏吗?如果是的,那么我们为什么缺少敬畏?有什么办法能够弥补我们的敬畏之心呢?
敬畏的概念非常宏大壮阔,古老而新鲜,本身就是一个值得敬畏的话题,在社会与文化层面均具有不同且相关的含义。其实,无论我们是仰望星空,还是欣赏宏伟的建筑,聆听激动人心的教诲,我们都会从心底产生一种复杂的、难以描述的符合情绪,它包括崇拜、喜爱、震撼、自我描写的感觉等等。这些复杂情绪就构成了敬畏的心理基础。
在中国文化的语境下,静美从字面上讲好像偏重位。孔子在论语中就说,君子有三畏畏天命畏大人畏圣人言。小人不知天命而不畏夏大人侮圣人之言。另有有所谓者,其家必奇无所谓者必其其一。看到虽然古汉语用未表达敬畏这种情绪,但其重点其实还是在进敬天命,尽大人敬圣人之言是否更贴切一些。这种由近而为的朴素思想,是对宏大的事物、美好的品德以及善美的教会的一种尊重与接纳,是一种积极的、主动的对自然与道德的尊敬。
在犹太文明与古希腊文明所发展的西方文明语境中,敬畏好像主要集中在恐惧带来的因果思维上。圣经中的原罪、天启式灾难的描述以及上帝不可亵渎的形象。在宗教的劝诫选择的情境下,人们选择的是用上帝的道德立法去塑造自身向往神圣化、圣洁化的社会结构。这是一种由为而进的一种规约。在情绪体验中,恐惧的情绪是占先的,可以说是一种被动的道德体系构建。虽然中西文化的路径不同,但敬畏带来的效应似乎都是相似的那就是最终上升到伦理层面的道德规范,也是人类现代文明产生和建构的基础之一。
从社会心理学的角度来讲,敬畏属于轻社会行为的诱发因素。这是人类在进化发展过程中间一件非常奇妙的、近乎神迹的事情。这是为什么在数千年的文明史上,静妹在宗教学、哲学、伦理学、社会学乃至艺术文学中屡见不鲜的原因。集美激发了很多科学领域的关注,但这个与人类心理高度相关的领域在心理学研究中却是一直被忽视的。
直到2013年,美国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的卡特勒教授和纽约大学的海特教授首次尝试以心理学的实证方法来对镜位进行科学研究。他们发现这位包含两个核心特征……
龙爸开讲关注
每个人都有脆弱的时候
by~!@#¥%
留守儿童该如何健康长大?
by龙爸开讲
成长的烦恼有多少?
bybeibeivsswl@
用心理学解读生活
走进婚姻真的那么难吗?
by
心理故障了该怎么办?
byminluo2@q.com